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心之美 美在何处

木心美术馆
木心的水墨作品 (汤丹文 摄)

    汤丹文

    这次省记协组织的“桐乡文化之旅”采风活动,其中一站放在了乌镇。在参观完具有大国风范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后,我把近乎小半天的时间花在了木心美术馆。

    之所以对木心感兴趣,是因为我心中一些挥之不去的疑惑。读木心的书不多,他成名于海外,大热于国内,显然与时下一些文化人的力捧有关。当然,也因为木心晚年乌镇的“归根”让他与刘若英做代言的那句“来过,就未曾离开”遥相呼应。木心,也好像成为乌镇的文化与灵魂标志了。

    在一些文艺中青年眼里,木心或许是一个神一样的偶像。但近来也有学者指出,对木心的评价似乎过高,是不是大师也成问题。不过,即使过世五六年之后,这个可爱、平和、帅气的老头还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撩拨了一下大众的“心弦”:他的一首诗《从前慢》被谱成曲,由“好声音”的歌手在春晚上演唱,这让木心竟越来越家喻户晓了。这与某些人“木心注定不会是大众的”之论断恰成反讽。

    那么,木心之美,到底美在何处?他如何能打动这个时代?

    木心美术馆在形似乌篷船的乌镇大剧院旁,方方正正,一派后现代风格,里面的布展却是精到的。这里不仅陈列着他的画、手稿、个人物品,还有视频影像,甚至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转一圈下来,足以让人领略木心这个一辈子服膺艺术的全才之风貌了。

    的确,在当下,我们似乎还找不出一个集画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通才,而且他又是这样懂生活,壮年的时候又是那么英俊潇洒。之前,我没见到过木心的形象,这次,一段木心西装笔挺、叼着烟在伦敦街头行走的影像,让我只能用目前年轻人常用、但还上不了台面的“帅呆酷毙”来惊叹了。

    其实,从本质上,木心的全才不仅是艺术上的通才,更是接古今、贯中西的“全才”。    我曾在木心美术馆看到过一封书信手稿,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木心复出参加一个画展不被大家承认,失意之余,面对前来安慰的老友而致的答谢之辞。木心家境殷实,打小母亲教他熟读杜诗,国学的底子自然不差。那封信,木心由毛笔写就,文绉绉的语言,行云流水的书法,老夫子形象跃然纸上。而年轻时,木心在上海生活,一副“老克勒”的作派,后期更是到了海外旅居纽约。应该说,木心艺术气质中既有东方传统的神韵,而西方艺术的“力道”更是浸淫其中。

    这次,我看到了木心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看上去好似中国的水墨,题材也似乎是自然的山水,仿佛元代的文人山水之作。但这些作品全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触,更像是水墨在无意流淌,而画家只不过是勾勒几笔而已。木心说:“这就是我理解中的中国画。”在展厅我不时地问自己,这是树林这是河岸这是连绵的山丘吗?这是具象还是抽象?是,也不是——这也许是木心中国式的“心象”之作。

    对于木心的诗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次去乌镇回来的宾馆门口,我耳边就飘过同去李诗人的一句话:“木心的诗,也就一般般了。”没读过木心的全部诗歌,我不能下此断言,但木心之所以在当下有这样热度,与他上世纪90年代初在纽约给国内的一些“知青”开了一堂文学史课有关。这些留学海外的“知青”几乎都成了木心的粉丝,而在国内不遗余力地推介。木心看似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的授课,显然在那些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后来结集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中,我们常常看到木心别样的洞见。他这样诠释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事物的细节是规律性的,而事物的整体是命运性的”;他这样来谈宋词,并回击一些人对宋词太过婉约的非议:“词本来是小品,小提琴。打仗可以用枪炮,不要勉强小提琴去打仗。”对现代艺术,他更以调侃的口吻写下:“现代艺术 思无邪/后现代艺术 思有邪/再接下去呢 邪无思。”寥寥数言,倒也印证了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源流。可以这么说,木心以他的个人直觉,洞见艺术真谛,以口吐莲花般的机锋之语,直击人心。虽然木心的文论无体系可言,但足见其天才的敏锐觉察。

    木心的洞见,无疑是有历史性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些自由奔放的观点无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辞世的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老先生一辈子坚持“文学是人学”这一论断,历风雨而不改,尽管这一说法现在已是常识。而当时,他的这种坚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不管木心还是钱谷融,坚持个人真实的己见,成就了他们,而木心更是以一辈子做自己艺术王国中的“王”而让人叹服。

    晚年的木心是平和的,我在美术馆的视频里看到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么说:“我创作的作品在这里,等着你来看呢。”这句话很平实吧,但恰恰带着木心式的自负,因为他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有两种高度完美的艺术作品,一种作品艺术家是凌驾其上的,而另一种作品艺术家是退隐不见的。我想,前者,如同创作了《命运》交响曲的贝多芬,而后者应该就是木心本人吧?

    全才与洞见,这也许就是木心之美的所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