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青:绽放的民俗之花

苏青(毛海莹 供图)
(毛海莹 供图)

    毛海莹            

    苏青是一个怎样的人

    近年来,随着“苏青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在这位宁波籍著名女作家身上。

    1914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十八,在距离宁波市区(原鄞县县城)几十公里的一个偏僻山乡,一名女婴呱呱坠地。农历四月十八是文昌菩萨的生日,村里人说这个女孩将来一定是个才女。女孩的出生地是她的外婆家,出生一月后,母女俩被送到一个名叫浣锦的村庄,那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鸾凤和鸣,有凤来仪”,颇有文化素养的长辈给襁褓中的女婴取名为“冯和仪”。她就是后来与张爱玲并称“文坛双璧”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青。

    苏青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集《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歧途佳人》等,散文集有《浣锦集》。《结婚十年》在1944年印了18版之多,当时的苏青在上海滩可谓大红大紫。她还是杂志编辑、出版家、专职编剧,中年时创办《天地》杂志,之后又创作剧本《屈原》《宝玉与黛玉》等。

    苏青出身于一个地道的书香门第。祖父叫冯丙然,是位清朝举人,据《鄞县志》记载,冯丙然曾于1902年担任敦本小学堂的校长,接着于1904年至1911年担任宁波府中学堂的校长。祖父开通的思想、淡薄的等级观念以及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对儿时的苏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祖父支持苏青剪短发,甚至连男女平等、女子走上社会等思想他也赞成,只是不同意自由恋爱。

    苏青在宁波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就读于鄞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现宁波二中)、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现宁波中学),在四中校刊上发表《享乐主义》《破除迷信》《异端思想》等三篇习作。她的文学天赋得到语文老师的高度赞赏,称赞她是“天才的文艺女神”。1933年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后肄业移居上海。

    1934年,苏青与丈夫李钦后结婚,在宁波生下一个女儿。婚后的苏青本意是做一位贤妻良母,不料因为头胎生了个女儿遭到夫家人的白眼和歧视。她在林语堂主编的刊物《论语》第67期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生男与育女》,时为1935年6月16日,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生男与育女》是苏青的处女作,也是她迈向文坛的第一步。

    苏青的作品之所以受到20世纪40年代市民读者的热捧,与她作品中涉及的民俗文化不无关系。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部分。而苏青在她的许多散文及代表作《结婚十年》中,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代表物质民俗的饮食文化和代表社会民俗的婚俗文化,这对丰富作品的内容、迎合读者的口味、提升作品的卖点,无疑有着极大的作用。

    作品反映宁波民俗文化

    饮食民俗是苏青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写了《吃与睡》《豆酥糖》《断肉记》《饭》《买大饼油条有感》《夏天的吃》《谈宁波人的吃》等一系列“食”散文。此外,像“宁波汤团”“臭咸肉”“桂圆汤”“龙凤金团”“七星蹄”等地方食品,也多次出现在苏青的散文或小说中。

    作为宁波人,苏青自然对家乡菜很有研究,“炝蟹”“桂花黄鱼”“油焖笋”“盐烤笋”“红烧鳗”“冰糖甲鱼”等宁波菜,苏青均能如数家珍地脱口而出,并知晓做法。对于吃,她是保守的,只喜欢宁波式的,讲求不失其本味,“犹如做文章一般,以为有内容有情感的作品原是不必专靠辞藻,因为新鲜的蔬菜鱼虾原不必放什么料理的呀!”苏青这种饮食观与传统菜系讲究的“清鲜”观念不谋而合。这些文字不像出自女作家之口,倒像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在“列菜单”。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最直接的生活体验,才使得苏青如此“与众不同”。

    在苏青作品中,婚俗文化不仅包括婚姻仪礼,还包括一些地方婚俗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求子、生育、养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苏青的代表作《结婚十年》就是借助婚俗文化的魅力,在描绘女主人公命运、婚姻变化中,生动地刻画了典型人物的民俗性格。“坐花轿”是古时宁波姑娘出嫁时的特权。相传宋康王泥马渡江以后逃到宁波,在金兀术的穷追下被一个姑娘搭救,后来成为宋高宗的康王想报答姑娘却又一时找不到人,于是降旨凡宁波府姑娘出嫁均可坐花轿。“坐花轿”的宁波地方婚俗由此而来。此外,作品中还写了“拜堂”“闹房”等婚俗。《结婚十年》中无处不在的婚俗描写,既为女主人公倔强自主的个性提供了各种表现的机会,也使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开展显得自然真实而不露斧凿之迹。

    方言和俗谚的运用,构成了苏青作品语言的鲜明特色。一翻开《结婚十年》,散发着宁波方言土语气息的文字便扑面而来,像“花花轿子”“新娘子”和“派头”等以“子”“头”结尾的词语,是十分典型的宁波方言;而“爬上跳落”“烫痛”等生动的方言词汇,则形象地描绘了《结婚十年》中热闹、嘈杂的酒席场面,也隐隐流露出作为“叙述者”的女主人公对婚姻近乎调侃的语气。宁波的一些地方谚语在苏青的其他作品里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如“小子撑肚脐,丫头只摸腰”是宁波人经验习俗的一种体现,“落水要性命,上岸要包袱雨伞”则体现了部分市民的交际习俗。

    苏青作品中的民俗底色,对作家在题材选择、主旨思想、审美趣味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她的民俗紧贴市民的生活体验,像是从市民心底生长出来的,知心知肺,知冷知热,如张爱玲所说,代表着“物质生活”和“人生常识”。她的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原汁原味的宁波民俗画卷。

    (讲演内容来自北仑图书馆九峰讲坛,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毛海莹 华东师大文艺民俗学博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女性文学、文艺民俗学及海洋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寻访苏青》《苏青评传》《书香飘异邦——旅美作家应文婵悲欢人生》《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等专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