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
编者按:2017年,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全球看,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走到发展演变的重要关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中国梦的十三亿践行者由此激发满满的信心和超强的动力。《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从我国理论学术界关心和热议较多的话题中,选取十个方面作了梳理和概述,有助于读者理性认识当今中国发展及世界变化的状态与趋势。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 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改变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一是成为新竞争力的来源,使采用该技术的企业能够获得竞争壁垒进而收获超额价值;二是通过加快数据传播的效率、提炼信息的内涵以及降低信息不对称,使采用该技术的企业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差价。 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多优势:首先,中国拥有庞大而活跃的市场,其规模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其次,与西方高福利国家相比,中国人民拥有“白+黑”“5+2”的勤劳品质;再次,中国科研队伍强大、研究水平较高;最后,中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人工智能研发基础,走在世界前列。随着以上优势的发挥,中国有很大可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时代并驾齐驱。 二、脱贫攻坚战: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3月至9月,全国各地统一开展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把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以及返贫人口全部纳入。 学者强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三、雄安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千年大计 4月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学者认为,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较理想的集中承接地。从地理位置看,它与北京、天津正好形成等边三角形,可以与周边几个大城市形成半小时通勤圈。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和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建设雄安新区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围绕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有目的、有选择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解决好职住平衡问题;四是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把可持续性贯彻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全成员、全要素、全过程中去。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指明人间正道 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提出,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宣言中号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12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 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思想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通过共同挑战、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把世界各国团结在一起,是国与国之间以共同利益为最大公约数化解矛盾、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随着中国外交实践的丰富而不断深化和凝练,涵盖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个层面,强调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蓝图,而且着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用实际行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五、十九大:进入新时代,形成新思想,提出新方略,开启新征程 10月18日至24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确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将其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次大会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 学者指出,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新方略——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外学者认为,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一次具有“全球意义”的代表大会,影响着世界,中国将全球发展与内部发展联系起来,将变成拉动世界经济的“牵引船”。 六、监察体制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 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学者指出,监察体制改革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深刻改革,涉及政治权力、政治体制、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从政治权力看,改革前,行政监察机关隶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履行行政监察职能,主要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改革后,监察机关从人民政府中分离出来,专司国家监察职责。从政治体制看,监察委员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同级党委、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纪委监委负责,必将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路径,使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机关既分工负责又协作配合的制度更加完备。从政治关系看,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七、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革命 11月2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12月5日,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厕所革命”不仅让广大游客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为推动整个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的重要切入口,也让“美丽中国”形象深入人心。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故事证明,退化了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这证明了中国的环保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印证了我们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之有效。 八、纠正“四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2017年12月4日是“八项规定”出台5周年。12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纠正“四风”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是在新起点上的再部署、再出发,是深化作风建设的动员令,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的重要遵循。当前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把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作为治理重点,综合施策,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推进: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三是从具体问题抓起;四是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抓作风建设,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抓“关键少数”,让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 九、住房制度改革: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学者认为,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这将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住房发展长效机制的出发点,其必经之途包括:首先要适度降低商品住房供应占整个住房供应体系比重,改变商品住房一枝独大的局面。这正是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同时也是住房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其次要适度降低商品住房的金融属性。如通过坚持和改进限购、限贷等需求抑制政策,支持真实需求、控制投机炒作。限购、限贷等政策不能单纯理解为临时性市场调节手段,它们同时也是保证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基本性政策制度。 十、逆全球化潮流:暴露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和困境 2017年的世界政坛,出现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月宣布美国退出TPP,6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1月、3月、9月连续颁布限制移民政策,12月通过了史上最大的税收减免法案、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英国于3月正式启动“脱欧”进程,12月与欧盟就脱欧达成初步协议;在荷兰、法国、奥地利、德国等欧洲多国举行的选举中,“反欧”“疑欧”民粹政党强势崛起。 学者认为,“逆全球化”潮流暴露了西方国家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以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本是西方世界推动全球化所信奉和推崇的两个支柱,如今却发生了动摇。“自由经济”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两极分化,让曾经的中产阶层感到失望;“民主政治”则为少数主流精英所操控和利用,让广大民众感到厌倦和丧失信心。在民粹主义裹挟下,公投和大选被当作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困境,也表明企图“终结历史”的西方民主政治并不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唯一选择。 (执笔:周经纬)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