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穷与富

    王 梁           

    参加某培训,与一位多年前的老同事住在同一个房间。

    饭后一起去林荫道上散步消食。晚饭其实吃得不多,丰盛的自助餐每样浅尝辄止,不敢多吃,也没有多少食欲。这样的饭菜如果放在年轻时,不知道会有多兴奋,多过瘾,可惜那时候无钱、无福消受。

    于这点开始忆苦思甜。我是出了名的穷小子,求学年代自不必说,补丁裤子,解放球鞋,一大搪瓷杯干菜烤肉要对付一个礼拜,以致发育不良,鸟手麻长。即便参加了工作,还是穷得叮当响,穿地摊衣服,吃食堂饭菜,而且每餐限定一荤一素控制在三块五左右,有时就只买一碗荤菜了事。那位戴眼镜的食堂女老板经常一见我就调侃 “三块五来了”,工资攒起来部分贴补家用,部分存购房首付款,没有家庭做后盾的日子就过得如此拮据窘迫,不过好在都过来了,但年纪也爬上了四十门槛,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依然不轻松。

    待我诉苦完毕,老同事捻灭烟头,笑笑说:“你那点穷不算什么,我比你更穷。”

    我颇感意外并不以为然。我晚他两年工作,在我印象中,他面方肤白,身材匀称,穿着光鲜,出手大方,工作第三年便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在单位食堂请我们喝饮料,见者有份,听说他既喝酒,还抽烟,抽屉里藏着的基本是“硬中华”。他在业务和仕途上都发展得又快又好,现在是某局副处级干部。浑身上下真的找不见一点穷困的影子。

    但他描述的情形又不由得让我不信。他老家在山上,交通不便,冰雪天进去就出不来,兄弟姐妹多,住的是泥墙土坯房,中学读书住校也是铝盒子蒸饭、搪瓷杯蒸菜这样熬过来的。上大学第一年的费用靠出嫁的姐姐接济,读完大学还欠了别人两三千元债。

    听上去某些方面确实还不如我家,但是,“你怎么从来没给人穷的印象啊?”我又一次发出自己的疑问。

    他在这一点上真的与我大不相同。在单位里,或许因为我的俭省朴素,穷成了我的标签,好多同事想当然地一次次错误地把我的老家认定是省内某两个欠发达地区,虽然我不止一次地纠正过他们。教务室的老头子一有双休日的监考活,首先与我联系要不要赚这几个辛苦铜钿。

    “你有些方面是想不通的!”看来老同事对我的穷酸作派也是有所耳闻目睹的。“我与你不同,该花的钱从来不省,也不等。我工作第三年把积下来的靠十万块钱拿去给老爸盖房子,因为那泥坯房快要坍塌了。后来又向银行贷款买了婚房,自己督工装修。我不能让老婆跟我与同事挤在单位的宿舍房里。” 我见过他夫人,是他大学同学,本地镇上的,家境算得上殷实。他的大方洒脱还有一个例证,每年寒暑假总有些毕业学生回校看望老师,遇上饭点,有些老师要么婉言送客,要不拉到食堂吃个便餐,或者由学生请客。而他呢,自掏腰包去酒店包厢请学生吃海鲜大餐,那里的环境方便聊天叙旧。

    这么说来,多年前老同事给我们的“富裕”表象很大程度上是“装”出来的,但装着装着慢慢地以假乱真了,不露声色地实现了从穷人到小康、中产的蜕变。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策略,甚或说,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和风度。如我一般念念不忘一个“穷”字,事事处处以穷人的思维和行为去与他人和环境打交道,由穷转富的过程更为漫长,力度也不够强劲。

    聊完这个,话题自然转到了房子上。这两年房价蹭蹭上蹿,周围许多人都在炒房保值增值,不少还赚得盆满钵满。我以为像老同学有一定地位,消息灵通的人,应该辗转腾挪了好几套房子,家财千万了吧。

    然而老同事的回答又一次出乎我意料,“我地球上就一套房子,一家三口,住住绰绰有余了,孩子还小,还不用给他考虑婚房什么的,再说儿孙自有儿孙命。”

    “您和您夫人收入都不错,不买房子,钱放银行不是眼睁睁任它缩水吗?”我小心翼翼地追问。

    “我们也没多少钱,都花得差不多了。我想得很通的,都快奔五的人了,要善待自己,有钱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吃好穿好,有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小孩想学什么也尽量满足,还有就是对老人好一点,多给点钱让他们花花。钱花掉了才有价值、有意义。”老同事这样回答我,更像一个人生小结。

    突然觉得,在不同人生阶段,老同事其实都是心灵富裕的人,活得像一个富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