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民主,希望协商主体在平等氛围中,通过理性表达、沟通和讨论,求同存异,寻求最大公约数。 值得欣喜的是,这些年来,我市各地在基层民主协商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创新做法:象山村民说事会,定期开展说事沟通活动,让老百姓心中的疙瘩都搁在台面上说一说,达成共识好办事;余姚“小板凳”工作法,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慈溪把群众“小圆桌”变成干部“办公桌”,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面对面”;宁海实行“走村不漏户、群众考干部”制度;鄞州的群众找村书记“一号通”……这一个个带着“泥土芬芳”的做法,很好地化解了发生在基层的各类矛盾和冲突,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体现出了“草根式”民主的独特魅力,成为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也使人民群众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对民主政治的信心与认同。 基层协商民主是一场自我加压、自我革命。虽然我市各地在实践中涌现的“草根式”民主创新做法都带有“制度”的烙印,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要真正做到制度坚持,还任重道远。只有将这些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民主协商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大地发挥“草根式”民主的独特魅力,引导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李国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