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经济学的人文转向

    高德步           

    中国的人文传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即人文之“人”的方面;二是“人文化成,文以载道”,即人文之“文”的方面。就中国经济学的人文转向而言,前一方面体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后一方面则体现了民族文化对经济学发展的价值。

    中国文化传统讲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这里指的是人文之“人”,是本体意义上的,强调人的本质、人与物或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在这样的人文视域之下,中国经济学应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中国经济学应是“人”的经济学。中华民族根据自身的生命体验和历史过程,形成了以“人事为本”的人本史观,“以人为本”的价值传统。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物本”的主导性压制了“人本”的主导性,致使人们“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成为“倒置之民”。中国经济学的人文转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立人在经济学中的位置,重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物的经济学转变为人的经济学。而对于国家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即“以民为本”。无论“人本”还是“民本”,其具体体现都是民生,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中国经济学的当代建构,就是在人本史观基础上,重建“以人为本”的价值传统,确立“以民为本”的政策方向,建立“以人为本”的“人”的经济学和“以民为本”的“民生”经济学。

    其次,中国经济学应是“善”的经济学。中国传统文化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提升为以“仁”为本的价值高度,从而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经济学的人文转向就是要恢复经济学的伦理性质,主张从“人性”出发建立“仁性”秩序,用“价值”来矫正和规范“理性”,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所以,经济学不仅要研究人的理性,还要研究人的感性,更要研究人的“仁性”;不仅要研究人的“利己”行为,还要研究和鼓励人的“利他”行为。这样,竞争作为经济学的天然原则也要有所改变,即从强调竞争效率转变为强调合作效率,建立“合作为体,竞争为用”的市场经济原则,实现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最后,中国经济学应是“美”的经济学。在人的理性和感性之间,以“仁”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于感性,具有浓重的“诗性”特点。西方经济学建立在片面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忽视了人的感性方面,进入“理性人—经济人—经济动物”的误区。而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的人文转向,就必须重建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将经济学建立在“现实的”人性基础上。而现实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因而才是活生生的;不仅有血有肉,有物质需要,而且充满激情,充满仁爱之心,同时有精神追求和文化需要。所以,实现中国经济学的人文转向,除了要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还要追求“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