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宸 近日热播的谍战题材电视剧《风筝》引起坊间热议。有人认为此片质量完胜以前的谍战片翘楚《潜伏》《黎明之前》;也有人说,此片剧情涉及多处历史敏感部位,拍摄完成后被雪藏五年之久,而今终于面世,算是求仁得仁;更有人赞誉主演柳云龙不愧为“谍战片之父”,前有《暗算》,今有《风筝》,多年磨剑,成果耀眼……总之,对于《风筝》一剧,向来严苛的观众,此次几乎一边倒地给予了好评。笔者多年前就读过原著,对文本很是欣赏,所以也难得追了一回这部长达46集的电视剧。看完整部作品后,最强烈的感觉倒不是《风筝》的艺术质量,而是我国谍战片拍摄终于实现了难得的转变。 传统谍战片什么样?《羊城暗哨》《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个样。主人公是我党精英,深入虎穴,刺探情报,把国民党机密一一传送出来,关键时刻勇于牺牲。随着时代发展,谍战片的样貌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笔者记得1995年曾播放过一部较有影响的谍战剧《无悔追踪》,情节仿照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中沙威探长对冉·阿让的不懈追踪,但题材则移花接木成了新中国警察对旧时代国民党特务的紧跟不放。到了新世纪,谍战作品中又被创作者们加入了不少新元素。像《潜伏》中就有很多办公室政治、职场竞争的内容。《风筝》的前半部分,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军统中的“鬼子六”郑耀先也是巧妙利用了中统、军统的内斗来隐藏真实身份,传递重要文件。总之,谍战片正在努力摆脱固有的窠臼和模式,出新出奇。 近年来那些优秀谍战剧,呈现的一个最显著变化是:去除了以往该类型作品中根据党派归属来确定角色性质的传统。不管你是忠诚于共产党,还是效力于国民党,在剧中,特工、特务仅被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职业,并不由此先入为主地贴上“好人”“坏蛋”的标签。国共特务在彼此的较量间,也减弱了个人品质上此高彼低的设定,比试的是谁比谁更有智谋,更能抢占先机!印象较深的是谍战片《渗透》中的于秀凝,她身为国民党沈阳督察处的督查,智商绝高,所设的阴阳局无人能破。这位顶级特工同时也是抗日英雄,且无心纠缠于国共内斗。如此人物,虽正邪难辨,却在彼时的政治局势中因为“摇摆”,而显得更加真实。 《风筝》无疑是谍战片中的翘楚,之所以超越群侪,是因为它坦诚、真挚,并没有矫揉造作地在情节转折上去迎合观众,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历史背景转变对特殊身份人物的考验上。它还有着从前那些谍战片所不具备的特质:首先,此片生动再现了那个非物质年代,理想主义革命者精神上的高贵。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风筝”郑耀先和隐藏在共产党内部的“影子”韩冰互为镜像,尽管分属不同的政治党派,但皆是战争年代里初心不改、信仰不移的钢铁战士。其次,在诠释国共关系上,《风筝》从更高一层的国家视角、民族维度,传达出超越敌我分野的“和解”意味。剧中宫庶、徐百川、宋孝安等国民党特工对郑耀先的那份兄弟情,可说是至死不渝。甚至连郑耀先本人,也曾在宋孝安身中数弹,被我党同志击毙后,一个人默默落过泪。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部电视剧其实是以一种去政治化的方式,尝试着从人性角度来阐释这些角色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内心。再次,虽然《风筝》一剧在被批准播出前有相当篇幅的内容被删减,但还是大胆地保留了“大跃进”“文革”等历史阶段的剧情。应该说,《风筝》这种实事求是、直面历史的态度非常值得肯定。 一部影视剧往往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对于历史的评价态度。《风筝》能在众多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编剧扎实的剧本,演员精湛的演绎外,更在于将一个红色特工前半生的职业生涯和后半辈子的人生际遇结合了起来,在谍战片之外,还带有历史伤痕剧的特点,在荧屏上难能可贵地呈现了中国现代史的连贯脉络和整体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