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国际范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牡丹”探索文化共享的“宁波模式”

国色盛开 墨香自来

俄罗斯籍留学生波莉娜挥毫绘就红牡丹。
(龚春芳 徐展新 摄)
外籍学员们在贴满标记的世界地图前合影。 (龚春芳 徐展新摄)

    本报记者 徐展新

    窗外北风呼啸、雨雪霏霏,屋内却是一片喜气洋洋的红色,不时有金发碧眼的外籍友人出现,他们挥毫泼墨,娴熟地完成一幅幅书法作品和国画作品,吸引着宾客的眼球……上周五,南塘老街组织了一场气氛热烈的旅游集市,来自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的数位外籍学员成了此次活动的一抹亮色。

    一朵朵绽放在宣纸上的“红牡丹”背后,是书画国际交流社创始人姜红升追逐多年的“文化强国梦”。

缘起他乡“种花人”

    2010年3月,来自德国中学的16岁女学生Luana走进了姜红升的家,她带着满满的求知欲打量这个陌生的国度,却意外地对竹质画具和中国画艺术产生了兴趣。作为志愿者家庭的代表,姜红升本着帮助外籍友人解答疑惑的初心教授了基本的绘画技巧,也由此点燃了他投身中国书画教学的第一簇火苗。

    停留短短两个月之后,Luana离开了,留下了一句真挚诚恳的感叹:“This is what we really want in China.”(这就是我们在中国想要的。)

    16岁女学生的这句话,在姜红升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两年之后,同一所中学的45名德国师生再次访甬,他们之中没有了Luana的身影,但多了45份探寻中国文化奥秘的热诚情感。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姜红升不胜感慨:“到达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时,这些德国师生刚刚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脸上满是疲惫与困倦的神色。然而,当绚丽的牡丹花跃然纸上时,他们的表情迅速从淡漠变为惊讶、从迷惑变为惊喜,热切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德国师生的“国画作品”也十分稚嫩,但姜红升的内心却波涛汹涌,他真切感受到了小小牡丹蕴藏的巨大能量,看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播潜力。于是,做过多年英语教师和图书馆馆长的姜红升选择辞去工作,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纯公益性质的书画教学工作之中,以国花牡丹为灵感,创建了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

    创社之前,姜红升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思想挣扎。他有过犹豫、有过担忧,同时也反复地询问自己:宁波已拥有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列的大港,经济实力突飞猛进,而象征软实力的“文化吞吐量”能否与之匹配?

    当时,他得出的答案是“不能”。

    正是这个答案,驱动着姜红升义无反顾踏上公益教学路,并激励着他坚持了整整五年,成为宁波文化领域国际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文脉深种异国心

    写汉字、学汉语、画中国画的外籍友人并不罕见,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之间的障碍并非一笔一画就能破除,这正是姜红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此时,英语教师的经历和国画爱好者的身份帮了大忙。经过反复思索,姜红升着手创立了“2小时画牡丹”的模式,将原本繁复的绘画技巧拆解为通俗易懂的几个步骤,让国画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高效,吸引更多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外籍学员。与此同时,姜红升与来自澳大利亚的“班长”吉莉安(Gillian Patankar)携手,从《论语》《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和唐诗、宋词、元曲中寻找一批代表性的词句,在绘画、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深入解读文化内涵。“以‘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为例,我们摒弃了通俗浅显的翻译‘National Colour and Heavenly Frangrance’,而是将牡丹花的形状、颜色、香气和中国人对美好、安宁、团圆生活的追求联系起来。”姜红升说。

    简化流程、延伸内涵之后,越来越多的外籍学员加入了“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姜红升在门口张贴了一张世界地图,邀请每一位学员在自己国家所在的位置上张贴标记,直观地展示“红牡丹”向全球输送中国文化的成果。不久前,一位塞浦路斯外籍学员在世界地图前认真地贴上了第168朵红牡丹,这些娇艳的花朵在地图上交织成庞大的网络,几乎覆盖了与我国建交的所有国家,俨然一幅全球文化交融共生的盛景。

    五年授课,中国书画艺术的“文脉”已深深种在异国心之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许多学员在离开时流下了眼泪。”姜红升感慨地告诉记者,“还有一位加拿大的学员在归国途中发来一条信息: ‘A piece of my heart is left in China’(我的一片心已经留在了中国),情真意切,让人动容。”

    所幸,如今的“红牡丹”正立足宁波、眺望世界。它已成为全市首批国际交流示范基地,累计教授外籍学员10000余名,并多次亮相海外,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共享中国文化的职责,还于近日入选首批宁波市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特色创建平台。

    潜心追逐“牡丹梦”

    时至今日,这家书画社的教师依旧只有姜红升一人,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在完成第一轮教学后,这批热爱中国书画艺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籍学员会带着这份技艺和感情走向世界各地。他们并非书法大师或国画大师,却成了文化传播的绝佳载体,正以“中国书画国际创作团”成员的角色,潜移默化地提升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与此同时,拥有“开放基因”的宁波为“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提供了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和优秀的“护花人”。每年,“红牡丹”都会组织一系列文化国际交流与书画展览活动,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外事办、市文明办、市文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一笔一笔地勾勒出姜红升构想的宏伟蓝图。

    书画艺术的学习只是“冰山一角”,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才是“红牡丹”的核心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今的姜红升还在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依托宁波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理念,进一步消除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壁垒和文字壁垒。除了教授书画技巧,姜红升还将大量相关书籍搬到了办公室,随时拆解分析书画作品背后的历史典故和人文情怀,并为外籍学员量身定制中文印章,暂时抛去“外国人”的身份印记,全身心融入艺术创作和文化探索的过程之中。

    “我曾尝试将中国的文化归纳为三个‘一’,一抔土象征陶瓷,一片叶象征茶叶,一条虫象征丝绸,三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奠定了悠久与厚重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文明赋予人类的历史遗产。如今,我们更需要在宣纸上画出一朵摸不到、闻不着的花,让它成为华夏璀璨精神文明的代表。”谈及此处,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又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姜红升神情激昂、语气坚定,“辞去稳定工作、全心投入教学,我没有后悔,反而倍感光荣。我和‘红牡丹’要做的,是用文化触摸中国,用教育传承艺术,用国色渲染世界,用公益温暖人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