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国际范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东海港城到印度洋“绿宝石”

甬籍志愿者横跨万里架起“汉语桥”

陈钱鲁和她的马达加斯加学生。
(受访者供图)

    实习生  陈 阳

    本报记者 徐展新       

    潮湿茂密的原始森林,品种独特的丛林生物,保存近两亿年的侏罗纪地貌.......遥远、神秘的马达加斯加岛孤悬于非洲大陆之外,漂浮在浩瀚的印度洋上,它有着“印度洋绿宝石”的美名,却远在万里之外,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如今,这座备受旅行者喜爱的岛国,活跃着一批来自中国的对外汉语志愿者,其中不少志愿者来自宁波。他们从东海的港城出发,赶赴马达加斯加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为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添砖加瓦,架起一座横跨千里的“汉语桥”。

    马达加斯加的365天,就像在昨天

    “听说目的地是非洲马达加斯加之后,父母坚决反对,希望我放弃行程、远离危险。”作为赴马达加斯加教学的“前辈”,陈钱鲁的志愿者之旅并不顺利。提到非洲,人们的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贫穷、落后和传染病,这既是陈钱鲁父母的忧虑,也是每一位同行志愿者都要克服的难关。

    最后,拓宽眼界、磨炼心志的意愿占得上风,比起家乡校园里安逸、舒适的生活,她更渴望在年轻时经受挑战。经过耐心的沟通,陈钱鲁和父母达成一致,坚定地迈出了海外支教的第一步。

    如今,陈钱鲁已回国半年有余,但海外支教的点点滴滴依旧常常浮现在眼前,恍如昨日。“支教期间,我们前往一个很偏僻的乡村开设暑期培训班。每天下课之后,3名十几岁的当地学生会拿着纸和笔来到我们的临时居所,一边帮忙生火做饭,一边记笔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汉语。”一年时间里,陈钱鲁深切地感受到马达加斯加学生的求知欲,落后的经济条件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范围和生活品质,但并未扑灭他们学习的火焰。

    因此,陈钱鲁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以丰富的形式教授普通话、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设置了中文情境练习、模拟实战对话等环节。除了适龄的马达加斯加学生外,还有部分已经工作的“超龄学生”也主动重返课堂,满腔热情地学习汉语、从陈钱鲁的口中了解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

    最后一堂课,陈钱鲁收到了学生们为她准备的惊喜——一条马达加斯加特色的传统服饰“浪巴”。如今,她与学生们再次远隔重洋,但“汉语桥”已经架起,文化交流的纽带早已跨越重重阻碍,紧紧系在心与心之间。

    马达加斯加的365天,从现在开始

    记者辗转联系上奉化姑娘Grab时,她已置身万里之外,感受着马达加斯加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文化习俗。“我正在外面买菜回去做饭呢。”这是Grab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作为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二学生,Grab入选了2018年马达加斯对外汉语志愿者的名单。路途中的Grab很兴奋,但到达目的地后,慢节奏的生活和落后的经济条件仿佛一条缠上双腿的藤蔓,常常让志愿者们寸步难行。

    在Grab的眼中,马达加斯加就像一台过了使用年限的老机器。“这儿的生活很落后,节奏很缓慢,让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我们有些无所适从。”Grab的话语中充满无奈。在马达加斯加,吃一顿饭需要等待超过一个小时,周末更是全城店铺关门,让觅食的志愿者们无处可去。每逢停水停电,都要等待数周时间才能修复,令姑娘们有苦难言。

    慢节奏的生活里,也不乏惊喜,马达加斯加人对汉语的认知程度和掌握水平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走在路上,当地的老人和小孩都会用各种语调的“你好”向志愿者们打招呼,志愿者们也会调皮地用当地语回复“你好”,在满面的笑容中完成充满趣味性的互动。

    如今,新一批志愿者的教学活动尚未开始,但Grab已经感受到了陈钱鲁所说的“求知欲”。“学生们学习汉语的热情超过我的想象。虽然他们的基础近乎零,但会主动走上前和教师沟通,完全没有胆怯的情绪。当志愿者第一次对他们说汉语时,往往会引发惊讶和新奇的尖叫声。”Grab表示,面对这样充满热情的学生,生活上的困扰已经无关紧要,“世界很大,但我们很小。能够置身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做一些与众不同而又充满意义的事,实在是充满吸引力。”

    带着感慨与回忆,陈钱鲁的志愿者生活已落下帷幕;带着期许和激情,Grab的志愿者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更多的宁波志愿者会跟随着她们的脚步,深入这片贫困的土地,让这些横跨千里的“汉语桥”肩负起知识传递、文化交流的责任,帮助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实现这微小的梦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