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 墨 2002年时,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凭借长篇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举夺得了布克奖。10年以后,著名导演李安把这部“最不可能被拍摄成电影”的作品从文字转变成精彩的3D影像,并荣获第85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效在内的4个奖项。如今,扬·马特尔的另一部小说面世——《葡萄牙的高山》包含三个互有牵连的故事,主人公们殊途同归地来到一处高坡,竭尽全力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的家园。 全球销量1200万册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为马特尔带来了财富与荣誉,他在此后曾说:“我不再需要为了商业上的成功而写作了……每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宇宙,有属于它自己的新的冒险。”《葡萄牙的高山》正是完全撇离了商业目的的一次创作。全书分“无家可归”“归途”和“家园”三部分,时间跨度70余年。故事中的主角们皆因挚亲逝去而做出怪异的选择,也许故事本身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但人物内在的情感极为真实。作者之所以采用魔幻现实主义和寓言般的手法来进行书写,就是希望用一种更强烈更震撼的方式让读者体验到来源于生命深处的那份决绝与深沉。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04年的葡萄牙。托马斯在一周之内陆续失去妻子、孩子和父亲。此后,他发现了一本葡萄牙殖民时期的神父日记。托马斯对日记中神父提到的一件“流落到葡萄牙高山区的圣物”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旅程。一路上,他每遇艰难险阻,总能在神父的日记中找到安慰和希望。 第二个故事是从一个名叫欧塞比奥的病理学医生讲起的。那是在1938年的圣诞前夜,一个自称来自葡萄牙高山区的老妇玛利亚从随身行李箱中取出丈夫的遗体,并请欧塞比奥医生进行解剖…… 第三个故事发生时间已经是1980年了,加拿大参议员彼得的日子过得极不如意,子女离婚了,妻子离世了,他则在某一天被安排造访一处灵长类研究所。冲动之下,彼得买下了该研究所的一只猩猩,然后决定与它一起去葡萄牙高山区安家落户。 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希望能做点什么以改变自身所陷的那种近乎绝望的状态,他们所有的努力无不呈现出人类共同面临的尴尬困境:“一面争先恐后地奔向虚无,一面却试图留住家的温暖”。很明显,扬·马特尔的这部小说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样,采用了很多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行文又多设伏笔,给读者一种“真作假时假亦真”的迷幻之感。不过,如此深奥甚至可以说是“多解”的一部小说,却通篇没有阅读障碍。《葡萄牙的高山》语言流畅,文笔生动,尤其是作者笔下那些超自然现象和奇异、怪诞、神秘的情节,全被描写得顺理成章,给读者一种“真相也许本就应该如此”的感觉。 这些情节,也恰恰是传达出故事真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第一个故事里,托马斯不小心轧死了一个被作者设计为“上帝之子”的男童。一路的艰险没能压垮托马斯,可当他知道这个“上帝之子”竟和普通人一样,只是生物学上的动物时,他的信仰彻底溃塌。由此,他不仅失去了现实中由亲人组成的家,也失却了属于心灵和意志的家。在第二个故事里,老妇人丈夫的尸体被解剖后,我们看到了榔头、长刀、钳子、鸡蛋、红布、笛子等生活琐碎物件,最后还在死者胸腔内发现了一只抱着小熊崽的黑猩猩。这个场景堪称全书最令人惊诧的段落,象征着夫妻生死相隔后正常生活的毁损。而第三个故事里,参议员彼得那耸人听闻的行径从表面看无比荒诞,本质上却和前两个故事如出一辙,显示出人类在“寻觅家园”一事上的耿耿执念。 三个故事在情节上互有重合,在题旨上也紧密相连,表达了普通人无法忍受至亲分离、深感前路茫茫的苦楚。有意无意间,他们又都心有不甘地想为孤独、失序的心灵寻找一处可以栖息的家园。于是,托马斯在信仰崩塌后,干脆酣畅淋漓地宣告自己“无家可归”;玛利亚于苦难的尽头和家人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重聚”;而彼得最后走得非常安详且宁静,因为他知道自己其实早已经将对亲人的爱融入了永恒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