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4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昭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新春之际,《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组织了一批社科名家在鉴往知来中寄语改革。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松绑”是理论认识上具有创新性的突破 石仲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什么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经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认清了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 自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来,每次党代会都强调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党的十五大和十九大还对此作了重要论述。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这决不是无的放矢。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需要不断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究竟如何认识和表述,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党中央也在思考之中。在起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过程中,曾有人提议修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那时没有改,就涉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如果改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不要改,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把握不好,会犯大错误。 十九大报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解开了过去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死结”,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松绑”了。只改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论断。这是思想的一大解放,也是理论认识上具有创新性的突破,符合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情况。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从改革开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姚洋 40年前,邓小平以一句中国“有被开除出球籍的危险”警醒全党,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这种紧迫情形下拉开。 如果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奇迹里的奇迹。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的酝酿期;进入90年代,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让我国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是让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经济增长如虎添翼。在苏东地区,经济体制转型造成了经济的倒退和社会的剧烈动荡;在我国,改革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社会繁荣的催化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说过去40年的改革主要是在“破”的方面做文章,那么未来30年的改革则将主要在“立”的方面做文章。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核心是确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一样重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为世界贡献了重要的思想。改革开放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总结这一创举并创造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锻就之“利剑” 文魁 回顾40年来走过的路,展望未来30年的前景,我以为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简明理念到周密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坚持不懈、不忘初心、持续探索,花费40年锻就的利剑。靠这把利剑,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这把利剑,我们将继续前行,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40年前,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在探索中国改革方向和发展道路时,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实现的新路径、新模式。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进一步概括。“有中国特色”简化为“中国特色”,一个“有”字的去除,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完善,走向定型;而且进一步进行理论梳理和概括,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论,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继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主张、新概括。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梳理40年来伴随改革实践不断深化的理论探索,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是中国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宝贵探索。可以预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其理论价值。 (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 研究改革要有“三种境界” 李君如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始,作为党培养的理论工作者,我经历了改革开放重大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各个阶段。回顾走过的路,我们踩着党的理论创新的鼓点,一步一个脚印,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关头的考验。我深深体会到,在理论探索中,“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能不能认识,敢不敢应对,是不是适应,无论对个人来说,还是对政党来说,都需要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什么叫做“比较高的境界”?根据我的体会,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顺应改革大潮,研究改革问题,要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到中流击水”,敢于触及现实的疑难问题;第二种境界是“胜似闲庭信步”,能够在风吹浪打中冷静思考和理性回答面临的复杂问题;第三种境界是“她在丛中笑”,取得再大的成果也不夸夸其谈,更不揽功邀名。 理论逻辑从来都是实践逻辑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改革大潮还在滚滚向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实践问题,还是理论问题,越来越深刻。新时代的改革开放需要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到中流击水”,形成适合时代潮流的新理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以顺应、把握和引领时代潮流。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活力之源 李忠杰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目标要有新发展,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气象由何而新?发展由何推动?作为重在何处?集中到根本之处,仍在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邓小平说:“改革就是搞活”,就是要“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的举措归结起来,就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把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鼓励人们创造、创业、创新,增强社会的动力和活力。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层次变化,就是增强了中国的活力。当代中国的所有进步,一定意义上都是由这个“活”字带来的。 当然,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也可以清醒地看到,活,不是绝对的。在活的同时,也容易乱,可能偏。所以,在放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放活和管严,是辩证的统一。放活不能忘了管严,管严不能忘了放活。但多年来,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怪圈,就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个怪圈导致了很多无谓的折腾和消极的影响。 其实,无论“死”还是“乱”,根本问题都出在体制上。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缜密、稳定的,特别是用现代法治保障的制度体制,“死”和“乱”都难以避免。因此,保障活力和秩序的基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所列基本方略的第三条,就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人文研究的春天即将到来 王学典 遥想40年前,1978年3月18日到31日,中国开了一个著名的大会:全国科学大会。在科学大会的闭幕式上,郭沫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有一个讲话,题目是《科学的春天》。4月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这篇演讲,之后可以说在整个中国掀起了一个求知或学科学的热潮。 科学毫无疑问和技术发展有关,和近代化的事业有关,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有关,和现代化有关。科学也实现了这一点,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历史性目标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中国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仓廪实”“衣食足”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便是“知礼节”“知荣辱”。无论是“知礼节”还是“知荣辱”,它所关乎的是价值观的重建,而价值观的基础就是人文,是文化。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反映的就是部分国民人文精神的贫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人文研究的春天即将到来。 (作者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