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所知道的 古琴“彩凤鸣岐”身世

▲古琴“彩凤鸣岐”(局部)。
▼1862年太平天国主将黄呈忠、范汝增给英法驻宁波水师头目的一份照会。(资料图片)

    王泰栋           

    自从亮相央视《国家宝藏》之后,千工轿和“彩凤鸣岐”古琴这两件宁波宝贝,名声大振。60多年前,笔者有幸见过“彩凤鸣岐”古琴,并了解一些它的“前世”故事。

    1952年,我当时任镇海文化馆馆长。有一天,下面乡政府派出十几个男劳力,用扁担把镇海江南塔峙岙徐圣禅(徐桴)故居藏着的一批古琴,挑到了文化馆。我当时刚二十出头,没啥文物知识,只觉得这批古琴在县里保管不安全,就请示县长沈宏康。沈说,还是派专人把它们送到省里博物馆去吧,那里有专家。于是,就送往省里了。

    据2012年第22期《看天下》中披露,这批古琴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1949年,身为第一届国大代表的徐桴去了台湾,收藏的21张古琴留在家乡,被后人捐到当地文化馆。1953年,镇海文化馆将包括‘彩凤鸣岐’在内的14张古琴移交给浙江省博物馆。‘彩凤鸣岐’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段记载是符合事实的,至于“被后人捐到当地文化馆”的说法,不准确,因为当时徐圣禅后人都不在镇海,土改结束,徐宅作为地主房屋被分了,这批古琴,被农会、农民保护下来,送到县文化馆。时间是1952年。农民挑来的古琴有14张至21张,可能是21张。

    《看天下》中,那篇《彩凤鸣岐:开元盛世的琴声传来》的作者是吴久久,看来他对古琴历史很有研究。古琴制于开元盛世,制作地在西南蜀地,制作者是制琴名家雷威,琴的长、短、厚、琴音以及琴腹龙池中所刻“大唐开元二年雷威”等字样,都有考证。至于为何取名“彩凤鸣岐”,语出《国语》第一卷。古琴原为清道光时定敏亲王戴铨所收藏,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定庆王府收藏劫掠一空。古琴流落民间,后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杨宗稷重金收购。杨宗稷会鼓琴,自号九嶷山人,办有九嶷琴社,著有《琴学丛书》。1932年,杨宗稷去世,在学生介绍下,他的一批藏琴(包括“彩凤鸣岐”)被售予浙江镇海曾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的徐桴,徐桴把这批古琴运回镇海江南塔峙岙故居,一直保存完好。2008年,浙江省博物馆请了香港琴弦专家黄树志依古制安上琴弦,还请了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弹奏。这张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古琴终于奏响,悠悠不绝。

    我在镇海县文化馆工作的时候,还有一件文物上缴给了省里,它是1862年驻宁波的太平天国主将黄呈忠、范汝增给英法驻宁波水师头目的一份照会。

    公元1861年冬,太平军主将黄呈忠、范汝增二路合围,攻克宁波,将清朝官员和兵丁驱逐出宁波,同时对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中英、法领事和水师加以限制,在城内(现在鼓楼旁),建立宁波海关“天宁关”。英法水师向太平天国挑衅,黄呈忠、范汝增即对水师发出照会。当时镇海有一向姓居民给文化馆送来了这份照会原件(见下图)。照会长45厘米,高20厘米,纸质较好,黄色,用墨笔写成,字迹清楚,一开首写“天朝九门御林”讨遣军……范黄照会,照会对象是:英、法驻宁波水师各舰总兵。照会中对英法水师提出要将东渡门太平军炮台移开,“本主将奉命去宁波”“炮台断难移开”,警告英法水师“如其对我国攻击”“自当轰击”。最后是两长方形大印,一方印是“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开朝王宗宝天义黄呈忠”;一方是“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开朝王宗进天义范汝增”,刻的文字为扁仿宋,“进天义”“宝天义”都是太平天国仅次于王的封号。

    太平天国占领宁波后建立海关,限制英法在江北岸的特权,体现了维护民族尊严的立场。这样一份义正词严的外交照会应该是一件文物。我们请示后,也专送给了浙江博物馆。这个外交照会复印件后来多次在各种近代史著作、画册中出现。附带说一下,1862年5月10日,英、法水师6艘兵艇公然开炮攻击东渡门,这是外国侵略者对宁波的第一次武力进犯。至于1862年9月10日,华尔率洋枪队进攻慈城受重伤死去,则是另一码事,华尔是清朝的雇佣军头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