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横河街林宅

横河街林宅 (海客 摄)

    王晓菁

    无意中上网发现,“横河街林宅”居然成为百度词条。网上很多人为它撰写文章,拍摄照片,追寻它的前世今生,俨然成了记录城市历史记忆的名宅,事实上它也早已被作为市文保单位护存起来了。

    横河街林宅,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整个童年,到读初二才离开。离开的时候也没啥不舍,爽爽气气就走了,甚至还带着些许少年的轻狂,轻蔑地抬头看一眼那座高大而已破败的大宅子,毫无留恋地扭头而去。

    住上新房子,这在当时可是身份的象征。新房子有卫生间,还能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厨房再不会离着房间老远,下雨天想去厨房偷块肉吃,也不必撑着伞一路小跑过去。

    老邻居们过来道别,除了表达一些离情别绪,更多的会流露一下羡慕,或者那点酸酸的妒意,这当然让我越发得意了,走得也更加决绝。

    搬进舒适的新居,一切都好。但奇怪的是,一旦做梦,场景若在家里,那家必定是林宅。刚开始,以为是搬家不久,旧居入梦也属正常。可过了十年,二十年,房子一搬再搬,走南闯北,结婚生子,梦中的家还是那栋老宅子。

    故居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这不由得让出走多年的我,驻足回首。蓦然发现,原来被我当粗石轻易丢弃的,是蒙尘的璞玉,一旦拂去时光的尘沙,它便散发出温润灵动的光莹。

    我曾问过妈妈,为什么我们住的那条街叫横河街,是不是这里原来有条横着的河啊。我妈含含糊糊地应了,这让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聪明,瞧,刚识字的孩子,一下就破解了街名的来历之谜。

    当然,后来,是很为小时候的自以为是汗颜了一把。

    这里原来有条河倒是不假,但原名不是横河,而是黉河。这个名字看上去相当有文化,而实际上,也是挺有文化的。“黉”字在古代是学校的意思,黉门客,指的就是读书人。《牡丹亭》里有一句:“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

    这条河附近有座学宫,因此就叫“黉河”了。康熙《宁波府志》里提到:“黉河,府治西北百步,四周学宫。”后来,宁波城的府学和孔庙也在这附近,遗迹至今犹存。

    河的北面有条小街,叫做黉河头巷,若是当年走在这街上,迎面漫步而来的,大多是身着青布长衫,手捧四书五经的孔门弟子;在河岸稍作休憩,可以听到对岸传来的琅琅读书声;闭目深吸养神,一缕墨香便随风而入,沁人心脾。

    而阳春白雪能附和的毕竟少,懂的就更少。到了民国,因为很多人对这个“黉”字不熟悉,索性按照宁波老话的谐音,改成“横”字,这才有了横河街的叫法。《鄞县通志》记载,“横河街,旧名双池头,横河头。”

    再后来,因为宁波城市发展,马路拓宽,黉河被填塞,书院也消失,只留下了这条已被称为横河街的小街。

    文风已失,商味却浓,这条不起眼的小街虽然没听说出过什么官位显赫的王侯将相,但却住过不少“民族资本家”,因而也造起了一栋栋低调奢华的房子。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林宅。

    林宅由民国时期一位林姓的冷藏公司老板营建,位于横河街38号、孙家巷13号,分东、西两个独立的院落,东院是主体建筑,气势宏大,有前后两进组成,旁有偏房。西院落平面呈“工”字形,小巧别致,都为宁波中西合璧建筑中的佳作。也明白了,小时候去厨房为什么需要一路小跑,因为大户人家的房子设计,大多是讲究“君子远庖厨”的。

    我小时候住的是38号东院。大门朝北,需拾级而上。门分为左右两扇,由整块三寸厚的木材经铁皮包制而成,各有一个狮子衔环样式的铁铸门扣。门的两边是水泥磨石子罗马柱,门楣上书“德门重辉”。

    当然,再伟大精致的建筑,对孩子来说,也是个玩物。我对故居的感觉,就是太适合捉迷藏了,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无穷无尽可藏可探可冒险的地方。

    宅子几经易主,里面住的人可谓形形色色。虽然我年岁小,天天有事没事跑进跑出,可别说这宅子里,便是这条街上,谁家发生点什么,全落在眼里。

    无缘识得黉河的前世,有幸与它今生相伴。接下来的闲暇时光里,倒是挺想聊聊早已湮没了的关于黉河的旧人旧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