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既全且专的城市移民史研究

——读《上海的宁波人》

    车厘子

    托友人的福,代我向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李瑊教授讨得一册商务印书馆新出的学术著作《上海的宁波人》,扉页上还有作者题签,我如获至宝。此书的原型是作者199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时的论文,2000年初次出版成书,时隔10余年,又于2017年再版,嘉惠学林。

    恕我孤陋寡闻,先前总想当然地认为,以宁波帮在上海滩的影响力,研究“上海的宁波人”的学术著作应该早就汗牛充栋了吧,万没料到其实一直要晚至20世纪末,通过李瑊博士的努力,才终于诞生了这本题为《上海的宁波人》的专著——这还是“上海的宁波人”的第一次呢!诚如她的导师、华东师大刘学照先生在序文中所言:“而在至今众多的上海史著作中,专门研究‘移民在上海’的论著仍不多见,比较来说,全面、系统地考察‘宁波人在上海’的著作更是阙如。本书作者学术视感敏锐,三年前首开慧眼,毅然确定‘上海的宁波人’为博士学位论文课题……从而填补了上海城市史和上海社会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其在学术上的开拓精神和开先之功是弥足称道的。”

    既然称填补空白,那么想必能写敢写此课题的学者极少,反过来也说明这一领域研究之难,更见李瑊教授著作的实力。这部厚重的学术专著,洋洋洒洒35万字,捧在手中已倍感分量,更难得的是文字清新、流畅、生动,并不晦涩难懂,使我一读就停不下来,如饥似渴,赶在春节前读完。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本大部头著作的研究内容达到了“既全且专”的程度,难能可贵。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总是要面对“全”和“专”两方面如何兼顾的难题,譬如此类城市移民史的研究,面对移民群体偌大的整体目标,要找一两个专门的切入点来写还容易些,而想要一下子写“全”了,涉及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资料收集,研究者精力能力都有限,难度可想而知。李瑊以“宁波人在上海”为主题,也未设副标题,势必就要写全在沪宁波人的一切,工程量不可不谓浩大,单是这份勇气,就足以愧煞须眉了。

    且看本书,以1843年至1937年为研究时限,即从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止的近现代百年间,宁波人在上海各个方面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均有囊括涉及,并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章节分类和层次递进。我缺乏专业学术功底,一时难以表达清楚,借用刘学照先生的原话评价就是“本书的写作,突破了单一学术视角的局限,‘依据城市社会学、社会人口学、历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移民与社会’互助的复合性理论框架,以及历史叙述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写作结构,揭示近代上海的优势移民群体——旅沪宁波人的迁沪动因、社会构成、心态结构以及其参与发展上海和融入上海的一幅‘全息图景’。”

    李瑊教授在分析问题时见解的独到、深刻,令人服膺。例如书中第七章解析“四明公所事件”,她创造性地提出“中西不同的文化习俗的冲突,也是引起两次血案的重要原因之一”的新观点,持论客观中立。作者分析指出:“‘四明公所事件’显示出中西方文化观、价值观的冲突。以往人们对两次血案多从政治、经济处着眼,认为事件起因是法租界图谋扩张与中国人民反扩张之争。此说果然不错,但必须看到的是,导致两次血案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们忽视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不同文化习俗的矛盾,甚至认为法租界当局提出的卫生问题只是越界筑路的托词,未免失之偏颇。”

    李瑊本人籍贯山东蓬莱,并非宁波,但她的外公是宁波人。李教授自称有“宁波情结”,在再版后记中提到,“自小在宁波长大,对甬地的语言习俗非常熟悉,对甬山明水备感亲切,因此选择‘上海的宁波人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感觉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而2003年《新民周刊》对李瑊进行专访时,请她用简短的词句概括沪甬两地的关系,李教授即答“宁波,就是上海的亲戚。”后来刊出文章标题就是《宁波,我的亲戚》,非常贴切。

    由衷期盼关心热爱宁波的外地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写出更多更好关于宁波的书,让宁波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常读常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