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乐新村一角。(陈朝霞 摄) |
|
古朴的胡家洞桥。 |
在城市西隅,与余姚大隐仅一桥之隔,民乐村静立于世。作为海曙区高桥镇的“西大门”,民乐村南连四明山余脉,北枕宁波母亲河姚江,通途西路、杭甬高速公路横穿境内,不仅有着优美的生态,而且凭借便利的交通实施转型发展,让村民乐享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续大治 通讯员 徐 静 悠长文脉余香袅袅 在姜岱自然村北,一座单拱古桥横跨在姚江支流上,青砖垒砌、青石板桥面,龙头石雕,虽长着青苔、有些许斑驳,依然引人注目。“这座胡家洞桥始建于明代,是昔日过往宁绍府的主要驿道。现存桥为清光绪24年(1898年)重修,是区级文保点。”村文书张桂静告诉笔者,民乐村文脉悠长、历史久远,不仅有文化遗存,还流传着许多美丽传说,散发文化余香。 这里有“姜太公钓鱼”的故事。相传在殷朝时期,姜子牙下山助周灭纣。他来到姚江边时忍不住想钓鱼,于是找到一根钓鱼竿,问村民借了一个装鱼的袋子。鱼上钩后,姜太公用力一甩,不小心将鱼甩到十几公里外的村民家了。至今,民乐村姚江畔有钓鱼台码头、姜岱村(取‘借袋’谐音)。 北宋“庆历五先生”之一、教育家杨适是北宋慈溪大隐(现高桥镇民乐村)人,他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王安石治鄞时,曾力聘杨适进城执教,共同奠定浙东教育基础。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应麟《四明文献集》中收录十篇人物传记,第一篇就用400来字对杨适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全宋词》中收录了杨适的一首《长相思·题丈亭馆》,百姓尊其为“大隐先生”。如今,村内居家博物园内,民间收藏家翁林芳特地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辟为杨适纪念堂,以纪念这位为民乐村灌注精神气韵的“大家”。 新村发展其乐融融 走进民乐村,干净整洁的人行道、高大上的文化礼堂、崭新的楼房和别墅,仿佛来到了现代化的城市居住小区。据介绍,2017年,有着1534户籍人口的民乐村集体收入达763万元。 “近年来,我们转型发展,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水稻、葡萄等,还引进明凤水产养殖场和35家企业,让村级经济得到大发展。”村党支书记谢江伟自豪地介绍,引进的明凤鳖庄是国家级中华鳖良种基地及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村内还有镇内最大的台资企业“香豪莱宝”等5家规上企业。 随着经济发展,民乐村牢牢抓住“民、乐”两字,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大手笔开展环境整治,铺设污水管道,兴建公园,整治河道水域,砌坎、清淤、种树、放水养鱼……2011年,民乐村创建成为“浙江省森林村庄”。 民乐村于2006年在高桥镇第一个启动新村建设。投入资金近3亿元,建成160套连体别墅、164套复式楼和317套楼房,让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新居。新的文化礼堂、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村级农贸市场等也随之建成,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巨大提高。 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好了,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民乐村曾先后荣获省文明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称号。村妇代会组建成立“巾帼志愿者队伍”,发展至今已有123名队员,还推动成立了全镇唯一村级“爱心基金”。民乐村因此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称号。 2006年7月,民乐村成立了当时全区首个“村民理事会”。如今,“村民理事会”演变为“村民说事团”,至今延续着“一月一议”的工作制度。“作为村民‘智囊团’,我们上对村委会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下对村民落实村务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以及监督权。至今,解决了200多件大小事务。”“说事团”团长毛亚芳说。村里还办有高桥镇第一张村级报纸——“民乐季报”,至今已有9年。报道内容涵盖村务财务、民生工程,宣传好人好事等,深受村民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