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腾腾的米馒头出笼。 (沈孙晖 郑丹凤 摄) |
本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郑丹凤 赵媛 “我们这里的舀糕米馒头最有特色,过年前生意尤其火爆,一天做2000个还不够卖呢。”冬日午后,暖阳融融,象山西周镇庆丰桥村的梅记点心作坊里,65岁的柳全梅一手端“粉浆”,一手执勺“舀浆”,一舀一抖一转,白色粉浆渐次落入竹编蒸笼里。另一侧的灶间,70岁丈夫张孝祖忙着添柴加火,柳全梅舀满一笼,他上蒸一笼。水雾蒸腾中,阵阵米香裹挟着淡淡酒香弥漫开来。 米馒头是象山十大小吃之一,传统有搓糕米馒头和舀糕米馒头两大类别。柳全梅、张孝祖制作的是西周特有的舀糕米馒头,做法、口味等与县里其他镇乡街道大不相同。对于西周的主妇们来说,米馒头制作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当年因为家境困难,老人孩子都得养,无奈之下我们俩拾起了长辈手手相传的这门手艺,当成安身立命之本。”柳全梅说。 柳全梅儿时就跟着长辈学做米馒头:先做冷饭酿,取冷饭或家里的剩饭放入自制白药拌匀发酵,冬天气温低,裹上电热毯也得经24小时以上的“催化”,才能成为“酵娘”。随后,取新下粳米、杂交稻或早稻,按比例洗净拌湿过夜,再把发酵好的冷饭酿拌入浸好的稻米中,磨成米粉堆储发酵,待菌丝发出,还需连续发酵搅拌两三次。 舀糕,顾名思义得“舀”。西周米馒头制作有个重要工具:馒头圈。象西多毛竹,早前都为竹制圈,如今多为不锈钢制圈,一个个排列在蒸笼里,盖上饭布,呈圆形下凹状。发酵好的粉坯用汤匙一一舀入馒头圈里,再统一上蒸。 米馒头出笼便是最开心的时刻,蒸熟的米馒头整体洁白,呈钵状,上下部突出,头部有些微裂缝。趁热将米馒头一个个堆叠排列至竹筛上,摊晾定型。拿起一个,小巧可爱,咬上一口,口感柔韧、醇甜适口,冷热均可食用,多食也不伤肠胃。 一个个米馒头叠放包好放进红色的礼品盒,便是走亲访友时最喜庆的礼物。近年来西周镇的舀糕米馒头跟随当地人的脚步逐渐走出半岛,深受饕客喜爱,如今在宁波、上海等城市也经常见到其“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