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2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声音

这次宪法修正案有三大重要的创新和亮点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姜明安在《北京日报》刊文指出: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五个修正案,从而使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好、更充分地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更好、更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 

    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经过五次修改,它更具中国特色,更适合中国国情。这次宪法修正案创新和亮点纷呈,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和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序言,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其二,在宪法总纲中增写“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进一步强调“党的领导”。其三,宪法单设一节,专门规定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织、职权,以及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等。

    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宏观经济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人民政协报》刊文指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政治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基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和路径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深化。

    改革的重点是要通过问题导向的改革调整,逐步触及新常态深层次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开启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制度改革。在改革方法上,要遵循改革的逻辑,抓住改革的主要矛盾,创新改革的方法和手段。

    要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在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的前提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必要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增长、就业、通胀等宏观指标的协调,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新时代“四化”同步发展的着力点

    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在《求是》刊文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找准着力点,扎实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业现代化短腿,要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创新。

    彰显绿色发展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绝不能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掠夺资源的现代化道路,要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促进“四化”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是孤立的,需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要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