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3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碾子跟头”说碾子

北方的罗碾。摄于山东淄博
慈溪碾子跟村陈设的碾饼。

(桑金伟 摄)
散落在野郊的槽碾台遗存。摄于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京台村。

    桑金伟           

    “碾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轧碎谷物或去掉谷物皮的石制工具,由碾磙子和碾盘组成。”在“百度”解释为:“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前者解释到位,后者解释不确切。碾子的主要功能是轧碎和去皮,而不是磨面粉。

    上述是我国北方和西部普遍使用的碾子,而本文要说的是过去浙东一带更普遍的碾子。两者在形态上有较大区别,机械原理和功能则是一样的。

    先讲磨和碾的区别。本地老人有话:“横称磨,竖称碾”,简说是“横磨竖碾”。它很生动地说明了磨和碾形态上的区别:磨是圆形厚石片横向水平地转动,利用两个圆石平面之间的摩擦与压力而研;碾是一个圆形磙子或者一片较薄的圆石,纵向垂直地转动,利用的是圆周边的摩擦与压力而轧。磨,研出的是细粉;碾,轧出的是粗粒。谷物要深加工时,总是要先碾后磨。磨一般是用人力推动;碾既有人力,也有畜力驱动。磨不管是裙磨还是沙筛磨都要放在磨架子(或桌子)上使用;碾必须在碾盘(或碾台)上使用。因占用空间不同,磨一般放在室内,碾往往置于户外。

    再讲南北方两种碾的区别。南方常见的是槽碾,北方使用的是罗碾。主要区别就在于“槽”和“罗”。槽就是在碾盘(或碾台)上开个凹槽,“碾饼”(相当于碾磙)在凹槽中转动。罗就是在碾盘(或碾台)无凹槽的平面上,用碾磙直接滚。槽碾的规模大于罗碾,加工量也比罗碾大。槽碾的“碾饼”转动必得使用畜力,而罗碾多用人力,在北方碾麦什么的,妇女也能完成。

    槽碾建造难于罗碾,罗碾只需造一块圆形平面的石座就好,其半径略大于碾磙的长度。而槽碾,难就难在石碾槽的筑造和“碾饼”的凿制。石碾槽是嵌埋在地里的一个较大而封闭的正圆圈,它由十几节弧形石条分别镂凿开槽而成,每节长度、弯度相等,均为这个正圆圈的n等分。每节紧密相接后,便在地上形成一个封闭的有槽平滑相连的石圆圈。建造石碾槽需要预先准确设计和计算,否则无法并成平滑的正圆。

    与石碾槽相配的是石“碾饼”,因其形似大饼,家乡人称其为“碾饼”。石碾饼能在碾槽内灵活转动,据大人讲,在槽中均匀地放好谷物等,牛拉着碾饼碾转其上,用来脱壳。一般的碾子一次能碾稻谷100多公斤,耗时近1小时。

    旧时,碾、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是“无碾无磨不成村”。现在去乡村偶尔还能看到废弃在角落无人问津的石磨,在北方偏远小村尚有罗碾使用,然而槽碾绝迹已成定论。我外婆家边上曾有一台槽碾,20世纪50年代我还是孩提时,这台槽碾已遭废弃,碾边的牛屋也歪倒了,成了我们玩耍的地方。现今这里只留下一条叫“碾子路”的小道。

    1986年出版的《慈溪县地名志》中载有两个“碾子跟村”,分别在师桥镇和天元镇;一个“碾子头村”在白沙镇。在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青林村也有个叫“碾子跟”的自然村。在余姚市102路公交线上有个叫“碾子头”的站,想必原也是小村的名。北方这类村名更多,如山东省即墨市大信镇下有个碾子头村,我曾去过。说明过去碾子很多、很重要,且常成为地标。

    对碾子最留恋的,可能要数原天元镇的碾子跟村了。现在天元镇已撤,并入周巷镇,碾子跟村也撤了,并成界塘行政村。当您走到这个村村口时,会看到两块“碾饼”并立在台基上,犹如古战车的两个轮子。台基正下方凿着“清初碾子”四个大字。这300多年前的碾子俨然成了此村的标志和村民的骄傲。

    为碾子立碑这件事还得从卢万良说起。在村里开小店的卢万良是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有心人,与自己的前辈们一样,卢万良从小伴着碾台长大,虽然碾子早已废弃不用,但碾台是他儿时玩耍的场所,他对碾子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个村原有两台槽碾,20世纪90年代,碾坊被拆毁,组成碾子的主要部件碾槽被移用于建造桥墩,两块“碾饼”被抛入河中。这一切让卢万良感到可惜。

    1999年的一天,卢万良征得村负责人的同意和支持,请来几位大汉,好不容易将重逾千斤的碾饼从河底捞了上来,把它们端端正正供奉在村口。作为一个普通村民,卢万良虽然讲不清自己这样做的意义,但他认定此举是有价值的。

    这几年我到处奔波,用镜头记录即将消失的民俗,这期间就很留意对槽碾的收录,希望能拍到一张反映全貌的照片,但求之不得。

    余姚大隐是浙东有名的石料、石用具产地,得悉那里有一个叫“庙跟”的村子还保留着碾子,于是急急赶去,只见碾台已成一片菜地。村民指点说,另一个不远的偏僻小山村可能还有碾子,又匆匆前往,发现碾台被拆,碾饼敲碎后铺了地,只剩一些碾槽散片堆在那里。拍摄了几张照片,聊作残缺的记忆。

    南方的槽碾不但常碾谷、麦,还碾菜籽、棉籽以备打油用,因此旧时的油坊里,碾子是必备的。据老人回忆,慈溪老浒山东门有个较大的油坊,备有两台碾子,又配了四头大水牛。旺季时,两台碾子不停地转,四头大水牛轮番上场,伙计们拿了碾碎的菜籽、棉籽压榨菜油、花油。这番景象恐怕只有在昔日江南才能见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