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茂伟 上桥,这个宁波古地名,相信大多数宁波人没有听说过,自以为熟悉宁波历史的笔者,也是最近才关注到。经过摸索,终于可以为大家讲一讲这个宁波曾经炽热的学区故事。 拿出民国宁波古地图,在宁波府治(今府桥街军分区)的西北隅,有一座观音寺(今西河小区内),寺前有一条河(今西河街),由西而东,分别有三座桥,一是顶带桥,二是西双桥,三是东双桥。双桥,就是“上桥”之音讹。乾隆《鄞县志》有“东上桥巷”“西上桥巷”可证。这一片相当于今日中山公园北边穆家巷小区、白衣小区、秀水街古街区一带,它们的东南方向是宁波府学所在地。因为近府学,所以“气象轩博”,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用今日的话说,就是典型的学区房。 上桥受人关注,显然与宁波府学的设立有关。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明州太守李夷庚把孔庙迁建到现今中山广场东南片的位置,殿后造明伦堂,前后有泮池,合庙、学为一。精通舆地的李太守称其为“公式山胜壤”,并且夸下海口:“居此三十年,其嗣必大。”从宋代有关资料看,上桥片在当时并不繁荣,属于新开发区域,否则,李太守也不会说要等上30年,才会出人才。 北宋建立文官治国体系,科举逐步进入鼎盛时代。宁波开发较晚,虽说建立了庙学一体的府学,但实际上十分简陋。就全国来说,到宋仁宗明道、景祐年间,“天下文物大备,郡国学校独未建”。宁波自然也不例外,“鄞人初未劝学”。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人才是如何培养的?主要靠私塾。当时宁波各地出了不少“乡先生”,譬如“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楼郁、王致、王说。这些乡先生的教学活动,多在宁波各郊县。上桥陈氏的发现,让我们得以了解北宋宁波城内大家族借助私塾培养人才的情况。 上桥陈氏,或以为“鄞县翔凤乡”人。误,实际上,“翔凤乡邹溪”,仅是陈氏祖坟所在地。据北宋丰稷介绍,“陈氏为四明望族久矣,其来不可得而考”。这么说来,陈氏是一个四明旧望族,至少唐五代时就已出名了。在其后的唐末、五代动乱中,陈氏中衰。至陈招、陈延禄时,皆为普通平民,不过家中有点钱。到陈延禄子陈轲觉悟,率先散财购图书,开辟藏书室,延聘乡先生和四方之士,教授诸子弟。从有关记载看,陈氏私塾的教学质量相当高,陈轲次子陈诜中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此后,“陈氏擢第,跻通显者,世不乏人,至宋末,天下以为贤。”“垂三百年,世守不隳”,人称“上桥陈氏”。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知县。次年,在孔庙基础上办县学。陈公式、陈诜兄弟从王安石游,深得王安石的欣赏。皇祐五年(1053年),陈轲长子陈公式中进士,同年中进士的还有楼郁,这是王安石办学获得的第一批人才。 仅北宋时期,上桥陈氏就出了12个进士,南宋以后,文脉依然绵延,如绍兴十二年(1142年)“壬戌科”进士陈晋锡,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科”进士陈栖筠。由于缺乏宗谱、碑传资料,此后陈氏中进士情况无法详考,但肯定还有一些,因为南宋时陈氏还有一些人为官。此外,陈氏私塾在南宋后期尚有名,塾师有“菊州单先生”等。“谏议刘汉弼、司农刘汉傅兄弟,皆学于陈氏塾者”。刘氏兄弟是上虞人,说明他们是慕名来宁波陈氏私塾学习的。 随着宋朝的灭亡,陈氏家族也逐渐衰落。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陈祖凭父亲的恩泽,晋将仕郎。后隐居力学,有元一代,他“讲学不间寒暑,自经史百家,下至医药、卜筮、老佛氏之书毕究”。每训子孙曰:“吾世以儒显,汝等宜守家法,无外慕,从异业,陨先闻。”由此可见,陈氏私塾至少存在到元朝。 上桥另一个著名家族是林氏。林氏祖籍山东青州,五代末,因为避战乱,林衍夫迁居鄞西桃源乡(今属海曙区)市场边,后裔在此居住下来,成为林村。后来,为避赋税,子孙四处散居。到第五代林暐时,迁居宁波城内“州治之南”。他“广植赀产,智料心计,操纵得宜,内外僮隶数百人,课役有主。间有忤意,未尝谴诃。由是,人人皆得为用,不数年,遂以富甲于鄞。”“广植赀产”用今日的话说,就是多元投资。 林暐好学,经商之余,尤其重视教育投资。他本人“折节读书,刻苦自励”“于经史百家之言,无不涉猎”。因为居丧时弄坏了眼睛,自然无法参与科举考试。宋徽宗崇宁年间,他因为羡慕上桥陈氏的成功,决定从州治南边迁居上桥。迁居后,家运更好,“生业日昌,子孙日蕃”“虽诗书未与陈氏抗衡,而饶衍丰裕则过之”。他在屋后建了私家花园,命名为植德园、经史堂、无尽庵。“聚书万卷,择贤师以教其子孙。暇日,集师友燕饮堂上,诸孙执经满前。”他善待老师,“公见勤敏好学者,则温言睟色以勉之,故为之师者,感公诚意,无不尽力。” 宋徽宗大观初,福建人陈瓘得罪权臣蔡京,下放鄞县,别人不敢与他交往,林暐每日上门求教。回来后,将陈瓘讲的有益之语转述给儿子们听。陈瓘谪迁他郡,他仍时常通信,“问遗不绝”。 经过努力,林氏教学成果初显。长子林嵩中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官至清远军节度推官。林嵩子林嗣立、林嗣颖为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林嵩六子林嗣吁有两个儿子,次子林维孝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长子林维忠为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林维忠子林宗一为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林氏前后出了6个进士,成效相当不错,可称“上桥林氏”。 此外,林暐兄长林昉的儿子林尧瑞也有成绩。他父亲早卒,是母亲将其抚养长大。稍长,试入郡庠,为三生舍,性资才敏,绰有干局。楼异在宁波建造出使高丽的神舟时,招收了一批士人为干办之客,林尧瑞是其中之一。据史弥大《武冀墓志铭》载,他们“历天台,过永嘉、括苍,穷搜山谷无余蕴。泛大海,冒鲸涛不测之险而归,尽得良材巨木,千章万段,殆非人力所能制,若有鬼工耶。”这段记载十分有意义,告诉我们造神舟的材料是从浙东山区砍来的,又是通过大海运回来的。 因为鄞县县学后来搬迁至月湖边,今宁波第一医院处,后人多关注月湖学区,而遗忘了曾经的府学边的上桥学区,这是非常遗憾的。本文的写作,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进一步挖掘上桥学区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