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一提到“求人”两字,很多人会想起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精彩发言——《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他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生老病死事事处处要求人,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布衣百姓,大有无人不求人之势。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壮观的中国式求人图卷。他的话引起全场委员的强烈共鸣,短短8分钟发言,赢得8次掌声。随后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 尽管此事发生在几年之前,周新生委员发言中所指出的问题,并未在社会上销声匿迹,相反随着形势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于是在今年两会期间,这一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关注。 这新的变化指什么呢?简言之,是求人更难了。笔者听到有人这样感叹:“从前想办点事情,还可以送送礼、求求人;现在反腐力度加强了,送礼没人敢收,事情也没人办啦。” 那么,这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坏事?从表面看、从局部看,老百姓求人更难了,由此带来办事也更难,似乎是一件坏事、一种退步;其实,从本质上看、以发展眼光看,这种变化其实是一件好事、一种进步。 求人比以前更难,意味着通过请客送礼进行权钱交易的市场越来越小了,说明这些年来党风、民风正在逐步好转。至于某些人礼也不收、事也不办,则说明求人之风绝非一日之寒,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方面监督的加强,这种不作为的情况,势必逐步得到抑制。 大家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是熟人社会,或曰关系社会。熟人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在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中,一个村里的人往往同宗同族,起码也是乡里乡亲。现在虽然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人们与陌生人的交集越来越多,但是许多国人仍然习惯按照家庭成员的角色来称呼陌生人。什么大爷、大妈、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妹子……总有一款适合您。这种叫法,显示了国人根深蒂固的熟人意识,是中国式熟人社会特有的人情世故。 任何人只要食人间烟火,就必定有人际交往,有人情世故,这本来很正常。但是,当正常的人情世故变成求人的法宝,异化成挖壁打洞、寻找门路、请客送礼、权钱交易的潜规则时,它就变成病态的社会现象了。病就病在它挑战了法律尊严、社会公理与政府的公信力;病就病在它制造了不公平、不和谐的社会风气。 尽管几乎所有人在身不由己地求人或被人求,其实,多数人的内心,向往生活在不求人就能办成事的环境之中,希望生活得轻松一些、自在一些。 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既是大名人又是大富豪,按说应该办啥事很容易,但是,当他肝癌晚期需要换肝救治时,也不得不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排队等候肝源。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也是平等的。在一丝不苟执行制度的器官中心工作人员面前,乔布斯也没有求人走后门的机会和意识。好在最后乔布斯终于等到了器官的移植,因此多活了一年并推出了划时代的苹果手机。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不求人例子。我想,真正的不求人环境应该包含这样两个方面:一、你只能循规蹈矩,遵守游戏规则,不能开后门;二、只要循规蹈矩,遵守游戏规则,一定有前门可走。与此相应,治理求人之风,主要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一、进一步加强反腐力度,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同时严格制度设计,提高制度刚性,关紧一切后门;二、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加强民众急需的稀缺资源的供给,建立公共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机制,尽最大努力开好前门。 可以相信,随着后门用力关紧,前门用心开好,群众向往不求人也能办成事的良好愿望,一定能够逐步实现。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必然从旧式的熟人关系,向着“重真情、尚大义”的理想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