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现花在树上开放的姿态

——《如花在野》读后

    崔海波

    《如花在野》由日本花道大师田中昭光所著,作者历时一年,遍访山野,图文并茂地呈现四季插花物语。田中昭光先生说:“花是靠脚插出来的。”意思是说,要自己出去寻花,观看花朵盛开的样子,把它们摘回来插在花器里。跟花店里买来的鲜花相比,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中长出来的花,更有气势,更加美丽。就凭这句话,我一下子迷上了这本书,迷上了插花。《如花在野》中的每一篇美文都配有一幅插花图,有时候作者意犹未尽,还会附上一首小诗。

    简洁就是美。书中每一件插花作品都非常简单,一个花器里插一支或两支花,很少有三支以上的。比如在第二章《初夏的色彩》里有一篇《虎耳草》,插图是一只普通的陶罐上插着一株虎耳草。作者说,很久以前,村落的石垣边有成片的虎耳草,开着很不起眼的小花,大概是小时候看惯了吧,许久不见就会想念。插虎耳草的陶罐是作者朋友的孩子做的,谈不上珍贵,那小孩在烧窑时,还不小心沾上了别的器皿的外釉。就是这样一个花器配上一株虎耳草,也很有情调,很有诗意。虎耳草是我熟悉的一种野草,因其叶子的形状像毛茸茸的老虎耳朵而得名,在宁波乡间随处可见。《贝母花》这一篇也让我非常惊喜,长长细细的瓶子上插了一支贝母花。作者说,自己非常喜爱贝母花,春色尚浅,望着刚刚鼓起的花苞,总会翘首期待花开的日子。估计作者对自己的这一件插花作品非常满意,文末还附上两句诗:尤爱贝母低低垂,浅春庭前楚楚开。贝母是我家乡樟村的特产,它的花从来不是昂首怒放,而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面向大地盛开。我一直觉得贝母花是很漂亮的,因为农事的缘故,贝母花尚未完全开放就被农民摘掉了。外人可能会感觉很可惜,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贝母是一种经济作物,必须让所有养料供应地下的块茎,以提高产量。

    还有菖蒲。田中昭光说,初夏时节,菖蒲刚刚鼓起花苞,修长的叶子迎风摆动,用在“熏风自南来”的初夏风炉茶席中再合适不过。菖蒲也是我熟悉的植物,父亲的承包地里成片种植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菖蒲叶子似剑,有避邪的作用,所以每到端午节,我们把菖蒲全部拔起,拿到集市上去卖掉,以致我从未见过菖蒲开花。在《如花在野》中,作者将一株已经长出紫色花苞的菖蒲插在陶碗里,风情万种。

    “如花在野”的意思是:重现花在树上开放的姿态,思考器皿与花之间的平衡。一件赏心悦目的插花作品,除了花朵好看,花器也是很讲究的。田中昭光有很多古董级别的花器,比如江户时代的香炉、镰仓时代的大坛、平安时代的经筒等。当然也有寻常物,在本书的开篇,作者坦诚地说,自己从年轻时候起,每逢迎新年之际,总会去竹林里挑选一些竹子,做成花器,插上院子里剪来的红梅和白山茶花,挂在墙上。从配图中可以看到,他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花插在竹筒里,而是从两个竹节中间抠出一个方形的“窗口”,把花插进“窗”里,诗情画意就出来了。而竹节处生发出来的细细长长的竹梢,自由自在地伸展开去,作为插花作品的组成部分,非常俏丽。作者说,青竹插花一摆上桌,那种清冽的感觉,对于辞旧迎新再合适不过了。此外还有葫芦、鱼箩、酒瓶做的花器。

    古人说,深入自然方能寻花。不必花很多的钱去买花器和花朵,日常器皿和山野之花,只要精心构思,用心搭配,也能让心情愉悦,斗室生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