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0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合共享,他乡亦故乡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镇海记者站 陈海群

    通讯员   陆金妹

    “像一棵海草,随波飘摇……”4月4日,敬德小学的校园里,来自当地乔木印象公司的青年团员和学生们跳起欢乐的“网红舞蹈”。主播们还通过手机视频直播,为孩子们争取更多爱心捐赠。

    敬德小学是镇海规模最小的公办学校,全校仅7个班,307名学生中90%以上来自外地。“不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外来娃,一视同仁。”校长顾军宏这样说。5年里,他发挥摄影特长,先后为30名“校园之星”学生拍摄“全家福”,被传为佳话。

    “小孩有地方念书,大人的心就‘定’了。”村党总支书记林建民直言,孩子读书难,是当前外来人口管理中最操心的事。对此,村几届班子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村里的务实学校三年前计划扩建,但苦于找不到合适场地,村里最后拿出了一块十多亩大的土地,并耗资数百万元帮忙办好相关手续。校长张后务自豪地说,现在学校是镇海区条件最好的民办外来人员子弟学校之一。

    怀礼遇之心、善待之情接纳外乡人,新老敬德人在同一片蓝天下共成长。作为一个人口近万的大村,环境整治、治安保障等压力甚重。敬德村提出,村里不分“内外”,每个人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分子。“我们计划每年打造一个洁美自然村,本地村民和外来人员必须劲往一处使。”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明光说,由20多名外来人员组成的村保洁队,担负起全村大街小巷的清扫以及10多条河道的漂浮物清理工作,他们用汗水提升着村庄颜值。去年,全村发动所有外来种植户开展农田环境整治行动,先后拆除了113间农田违法搭建物,新建35间标准管理房。来自安徽的蔬菜种植专业户贾乃强说,“打造秀美田园,不单是村里工作,也是我们种地人的责任。”

    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秉承这一理念,在敬德,本村人、外地人的“待遇差”和心理隔阂正在加速消融。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住在敬德的,所有公共设施人人可享受,不分“我们、他们”。村文化礼堂不设“门槛”,本村的、外来的都可租场地办酒席,礼堂配置了免费电子阅览室,并邀请老师传授上网知识,深受外来“带娃一族”的欢迎。

    村里还重点选择外来人口聚居集中的区域,将闲置地改造成小公园,大家在健身、休闲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丰富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更拉近了村民和外乡人的距离。村里组建起舞龙队、排舞队等多支文体队伍,新老敬德人在音乐和节拍声中交流切磋。

    村委会主任陈国胜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外来人员素质大大提升,很多人靠着艰苦奋斗,买车买房,在骆驼落户,“我们本地村民要好好学习他们吃苦、拼搏的精神!”在敬德“大熔炉”里,包容、理解凝成新的合力。“村民待人和气,干部办事讲规矩,在敬德生活,比在四川老家更‘巴适’(四川方言,舒服的意思)。”在村里住了8年的崔文勋,很享受这种“家”的感觉。

    共同建设,共享成果,新老敬德人携手描绘一幅融合发展的画卷。来自江西的王牛根夫妇在大吴家自然村租了两间房,一住就是17年。房东朱银康说,当初说好的每月130元租金,一直没涨过。每次过年回来,老王总会带来江西特产一起分享,而房东也时常送些自家种的新鲜蔬菜过去。“我们两家人,处得就像亲戚一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