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分子的良善和思考

——读村上春树新作《刺杀骑士团长》有感

    山 佳

    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不久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本以巨额版权费引进的作品,据说连标点符号都值25元。凭借村上春树30年来在中国积累的庞大读者群,本书刚一上架,首印30余万册就被抢购一空。

    一个世界级的作家,在著作等身、名利双收之后还笔耕不辍,年近古稀再次出版长篇小说,毫无疑问需要毅力和勇气。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精髓和人生阅历的集中体现,浓缩了近70年人生精华的《刺杀骑士团长》在创作手法上未见得有何突破,就思考维度而言,却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高到让人难以轻松阅读的程度。文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55万字中出场人物也就五六个:“我”,日本画《刺杀骑士团长》作者雨田具彦,“我”的邻居免色涉,秋川真理惠,秋川笙子等。空间变化更是简单,绝大部分的故事发生在“我”所寄居的山间旧居。小说围绕着“我”不断追寻画作背后的故事而展开,在情节推进过程中,村上春树不仅设置了实线贯穿全文,还有一条虚线连接前后。自始至终,两条线索交织前行,现实和梦幻之间来回切换。“我”是具象的存在,“骑士团长”是抽象概念中的“我”,“我”和“骑士团长”不断进行交流、对话,反映了村上春树晚年对生命存在、对深邃宇宙、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思考。

    《刺杀骑士团长》和《挪威的森林》显然是两个时代的作品。《挪》出版于1987年,村上时年38岁,刚刚走过青葱岁月。作品是对逝去青春的回忆,读之如饮啤酒,热烈奔放。《刺》是他30年后的作品,凝聚了村上对生命的思考,读之如品白酒,醇厚绵长。

    作品在中国上市以来,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客观反映历史是道义所在。但笔者看来,“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并不是为了写而写,它只是书中对反人类战争控诉的一部分。《刺》的重要背景和主要立意直接反映了村上春树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借“我”探寻画作背后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不义之战对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创伤。文中的雨田具彦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黑暗时刻,因刺杀纳粹军官未遂,眼看女友和同学被纳粹分子折磨致死,侥幸生存的他迫于政治压力被要求终身禁言。他的弟弟雨田继彦被战争裹挟而来到中国,在南京大屠杀时被训练成杀人机器而精神失常,回到日本后开枪自杀。这些沉重的历史是村上讲故事所擅长的“抽丝剥茧”之术最后才揭露的内容,也是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刺杀骑士团长》回顾历史,同样也观照现实。如果说《挪威的森林》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蒸蒸日上的日本,那么《刺杀骑士团长》则是日本“失去的20年”的写照。不难发现,书中几个主要人物没有正经工作,在社会边缘徘徊。36岁的“我”是“80后”画家,结婚后与妻子租住在公寓,以帮人家画肖像画勉强度日。54岁的免色涉是日本中产阶级的代表,靠公司股份和炒汇过着优渥的生活,但作为一个独身主义者,却为亲情焦虑困惑,为接近可能是自己女儿的秋川真理惠而煞费苦心。少女秋川真理惠的名义父亲是一个“地主”,本可以靠祖上的物业生活无忧,却精神空虚,沉迷邪教而倾家荡产。

    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作家,村上的小资情调暗含在他的字里行间,通过对音乐、美术的欣赏,通过对人物的细心刻画,体现了他的独特品位。西方古典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元素贯穿文中始末,不懂的人觉得多余烦琐,喜欢的人觉得作品更加丰富。把主人公设置为绘画背景的人物,因此书中有了大段大段对绘画的欣赏、理解与描述,显示了村上春树扎实的美学素养。既精文学,又通美术,更懂音乐,村上春树俨然是个全才。文中女性如柚、秋川笙子、秋川真理惠,都是“美”的代表,特别是秋川笙子、秋川真理惠出场时,村上对她们从衣服、鞋子、发型到动作、表情进行全方位“素描”,人物跃然纸上。

    笔者以为,《刺杀骑士团长》短期内要超越《挪威的森林》,似乎不大可能。就像《挪》上市10年后才火爆全国一样,读者要读懂《刺》,尚需假以时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