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桃源街道桥下潘村安置小区。(周如歆 摄) |
“钉子户”“漫天要价”“恶意阻挠拆迁”……近年来,“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常因这些问题“卡壳”,牵制干部精力不说,还增加改造成本。宁海县桃源街道创新实施“竞争性模拟拆迁”,使村民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实现拆迁提速、成本下降—— 本报记者 孙吉晶 宁海记者站 蒋 攀 通讯员 周如歆 耗时长、成本高,旧模式陷入困境 桃源街道位于宁海县城中心规划区,所辖58个村社中有46个城郊村,存在旧房多、危房多、环境差等现象,严重影响新城市中心品质和群众生活质量,亟须进行旧村改造。 “以往我们城中村改造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村社委托街道和村社自主等三种改造模式,不同程度遭遇‘钉子户’难题。”桃源街道“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陈开友说,旧模式容易陷入“钉子户”越来越多、改造进展越来越慢的困境。 此前,桃源街道所辖的唐安李村、桥下潘村、下洋吴村、杨家村采用政府主导模式,虽改造成功,但耗时长、成本高。自推出“竞争性模拟拆迁”办法后,该街道已有4个村社“城中村”改造项目参与竞争性模拟征迁,进展顺利。总投资10.4亿元的堤树村旧村改造项目实现一个月100%签约和一个月100%腾空,顺利开工;李家村旧村改造项目仅用12天完成100%模拟签约……在实施过程中,村民高兴,街道干部也省心不少。 竞争性模拟拆迁,奥秘何在? 据介绍,“竞争性模拟拆迁”将“竞争性拆迁”和“模拟拆迁”有机结合,优势重组,只有测绘评估配合率和模拟签约率达标的村庄才能实施拆迁,此举消除了拆迁户“早签吃亏,晚签得益”的思想,实行“先签约后补偿兑现”政策,引导“已签户促未签户”,从而打造政府占主动位置、补偿阳光透明、村民互相促动的“城中村”拆迁创新模式。 突出拆迁计划竞争,把主动权交到村民手中。街道征迁计划里只确定拆多少面积,而不明确必定拆哪个村,有拆迁意愿且符合棚改条件的村均可向街道提出申请,经批复后列为候选拟拆迁村,分解拆迁工作各个环节,每一个工作环节设置工作配合完成率要求,达不到要求就叫停,并最终设置模拟签约率95%为协议生效阈值,不达标不拆。因此,“要不要拆”“能不能拆”,将决定权交到每一个拆迁户手中。这样一来,拆迁的矛盾主体发生变化,全村人的利益绑定在一起,“已签户促未签户”自然水到渠成。 为了达到拆迁净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桃源街道把达标村再细分成8个小区块,在小区块达到100%签约并腾空后,再实行安置补偿兑现,改变以往“签一兑一”的模式,减少因“拆不净”导致的资金损耗。“一个月签约、一个月腾空,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拆迁提速,省的可是真金白银。”陈开友算了一笔账,一个5亿元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出让每延迟一年,利息就多支出3000多万元。碰上“钉子户”,如果实行强拆,一个司法强拆的流程就得超过一年半甚至更长。 “征迁,不患不签而患不公。”陈开友说,新模式的另一个奥秘就是阳光操作。执行政策,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管到底、一个标准算到底。” 为此,街道专门开发了“桃源街道阳光征迁系统”,将所有拆迁户的人口、土地房屋情况录入系统,向全体村民公开,拆迁户可随时查询、对比各家的安置补偿情况。签约时,系统根据拆迁户家庭人口、土地房屋基础信息自动生成无法修改的拆迁安置确认书和协议书,彻底消除拆迁户疑虑,缩短群众签约观望期。 在新模式中,将拆迁签约动员工作责任下沉到村,村社建立拆迁工作组,指挥部在驻村工作组人员配备上,以负责政策解释、各户可安置方案测算为主,相比老办法,人员减少了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