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要完成三个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研究员在《北京日报》刊文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具体而言,要实现这个转变应完成三个转型: 一是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是从短缺经济开始起步的,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填补“数量缺口”。现在很多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填补“质量缺口”,增强发展的质量优势。 二是要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基本结束了。未来产业发展主要不是靠规模扩张,而是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要完成这个转型,就要推动要素在行业内、企业间的自由流动,实现要素再配置,这种再配置对体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素的数量红利,无论劳动力、资源还是土地,都正在消失。现在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不足,这与高速增长时期遇到的“电力瓶颈”“能源瓶颈”“交通瓶颈”是不同的,从根本上就是要突破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瓶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刘同舫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质变和量变关系原理来看,中国社会革命的发展阶段和目标实现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性“量变成果”。正是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懈探索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才能实现整体跃迁,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 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一场具有新的内涵和任务的伟大社会革命,它应当在继承社会主义革命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承担社会主义革命的未竟事业,继续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转化为客观现实。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坚决防止码头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柴宝勇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政治学意义上的码头文化,是指带有宗派主义和地域主义色彩的封建帮派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但封建码头文化的遗毒在一些党员、干部头脑中仍然存在。因而,坚决防止和反对码头文化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当前,尤其需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是让信仰内化于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结群逐利、结党营私是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完全背离的,也是我们党绝不允许的,引导党员、干部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二是让行为约束于制度,注重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要在强化正向激励的同时,依靠制度对拜码头等行为予以严厉惩戒,形成制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充分把握新时代教育的战略定位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中国教育报》刊文指出: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不仅仅是指增加投入和教育公平,还在于教育需要先一步、高一层的布局: 一是要从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学习科学研究,从而使我国在学习科学领域处在领先位置。二是要从战略高度考虑教育一致性和多样化之间的关系。三是要从战略高度把握教育主权和话语权。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7年是高考恢复4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教育改革的先行和坚持,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新时代教育要有新的使命,教育的引领性、先导性特征,将越发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