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合 通讯员 应健勋 一座海头桥,隔开了两个村。 东侧是海头村,环境整治后的小村庄走上了“美丽经济”新道路,成了美丽乡村建设新标杆。 西侧是海楼渔村,村庄面貌20年如一日,就连主干道也是一排排违法建筑,不忍直视。 “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60多岁的施兴根是土生土长的海楼渔村人。自己家,自己村,谁不希望美丽又富有?可是,村干部换了一茬茬,村子却始终“脏乱差”。 去年年初,新一届村社换届正式启动,在这场被誉为最为风清气正的换届中,1973年出生的俞益曹和1974年出生的顾洪标,当选成为新一届海楼渔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干部说,利益关系太复杂,跳出来干点事,是不是就会得罪人?村民说,干部求稳保太平,村里发展没动静,凭什么支持村里事?——俞益曹和顾洪标很清楚,日积月累的小问题、干群之间的小情绪,已经冻住了村庄发展的好前程。 如何破冰,打开僵局?唯有攻坚,唯有实干。 斗志满满的两个人代表新当选的村领导班子,在力洋镇党委大会上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让这个“后进村”有新气象。 去年夏天,全体村干部全身心扑在了第一线,将自己钻研过的政策一点一点说给村民听,将眼前和长远的利益清清楚楚放在桌面上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村民的质疑,党员干部便进行“车轮战”,晒出满满的诚意,让村民看到新班子对村庄发展的公心。 几年前,因盛宁线道路工程修建,村里有了一大笔土地征迁赔偿款,却因土地产权不明晰、历史遗留问题多、利益没法摆平等问题,只能躺在村子的账户里“睡觉”。去年,村班子重新对土地进行了丈量、定性,按照法律规定建立新的清单,将这笔赔偿款如数公平公正地分发到村民手中。 在政策性处理过程中,涉及同一户人家的几块土地,有的是因为水利工程需要,按照规定没有补偿,有的则是因为交通项目建设,按照规定征地补偿。村民不理解,上门求解释,俞益曹就反反复复地跟他说政策、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担当。”俞益曹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一连几个月,天天在现场盯项目、看进度,俞益曹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但是村庄一点一滴的变化却让他感到欣慰而满足。 仅仅两个月,尘土飞扬的沙场终于搬走了,经过统一规划和设计,原址成了农村文化礼堂边的长廊和广场;沿线10多户村民的违法建筑被拆除;主干道拓宽,村里向七八户村民租来五六亩土地,补种绿化,提升村庄“颜值”…… “这样的高效率,说实话,我们也没有想到。”力洋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队伍过硬就是农村发展的战斗力,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海楼渔村正是靠着选优配强的新班子,一举改变了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干部履职能力偏弱和重点工程推进不力等问题,通过“百日攻坚”补上了过去宁海“城乡和美”精品线上的“短板”。 而对于顾洪标来说,最让他欣喜的,不是十多年没有动过的项目在短短几个月内全部完成,而是现在村干部的腰杆直了,村民配合工作的积极性高了,整个村庄氛围更和谐了。“我们海楼渔村,终于找到了打破十多年干群关系‘僵局’的‘金钥匙’。” 眼下,这个欣欣向荣的小村正在推进新一轮的民生实事工程,包括截污纳管工程在内30多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过去,我们靠近镇政府所在地,总是仗着地理位置仰头等在大树底下;现在,我们不仅要接着上级的阳光雨露,还要靠自身过硬的党员队伍进行实干,把我们村也变成新农村建设的标杆。”俞益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