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庆盛 浙江省的职称制度将会有重大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我省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为职称评定引入社会化评价方式。据悉,此次改革的关键是解决评价与使用的关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分类评价、自主放权和评聘结合;改革最紧迫的任务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 打破职称天花板,原来未设置正高的职称系列将全部设置到正高级;优化职称专业设置,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细化设置职称专业类别;优化评价指标设计,针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真正实现“干什么”就“评什么”,让职称评审更加贴近企业用人需求与行业发展需要……我省的这次职称制度改革,力度大,亮点多,针对过往职称评审中的各种积弊进行“全科手术”,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职称评审更“接地气”,更加公平公正,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要说过往职称评审的最大积弊是什么,恐怕就是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两张皮”;要说过往职称评审最为人们诟病的是什么,大概就是外语和论文这两项“硬指标”。外语和论文说起来很重要,其实只是对有些职业、岗位很重要,而对有些职业、岗位则不重要,甚至根本派不上用场。比如教中文、教体育的老师,在基层从事农业、林业工作的人,他们可能一辈子用不上外语,不懂外语也能把工作做得很好。再比如基层医务人员,他们平时的工作是为患者提供临床服务,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根本不需要从事创新性临床和医学研究,不需要撰写科研论文。还比如中小学老师,他们的工作价值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课讲得好不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发表论文则可有可无。然而,这些人晋升职称要考外语,都得有足够的论文,否则就不能晋升职称,这是何等怪异乃至荒谬的事情。 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两张皮”,损害了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尤其对基层一线的各类人才不公平,这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导向,使得很多人才被压制、被埋没,工作热情被浇灭,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损害了社会运行的效率。不难想象,当基层医务人员评职称也“唯论文论英雄”,那么必然会有很多医生把主要心思花在撰写论文、发表论文上,而不是放在提高临床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上,患者的利益将因此受到损害;当发表多少论文成为中小学老师评职称的砝码,那么必然会有很多教师粗制滥造乃至抄袭拼凑所谓的论文,从而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地教书育人,学生的利益将因此受到损害。所以,职称评审中的各种积弊,影响的不只是职称评审本身,不仅关乎各类人才的切身利益,而且关乎整个社会利益。 那么干脆“一刀切”,把外语和论文全部踢出职称评审?当然不行。外语对有些行业、职业的确很重要,考试可以倒逼从业者提高外语水平,进而提高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论文同样如此,对于专门从事科研的人而言,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体现,理应成为他们晋升职称的砝码。所以,职称评审考什么、看什么,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就是职称评审分类改革,即针对不同行业、职业、岗位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有的需要考外语、看论文,有的则坚决取消,即使需要考外语、看论文,也可进一步细分,有的要求高、难度大,有的要求低、难度小——一言以蔽之,职称评审分类改革就是着眼于“人尽其才”,通过“干什么评什么”,彻底破除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两张皮”。 “干什么评什么”,让职称评审回归到它的本义,回归到它的初衷,回归到它应有的公平公正,回归到发掘人才、激励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持的正确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