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民养蚕”误读素质教育

    常 平

    因为孩子的科学课中有养蚕内容,长沙有些学校将养蚕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但为蚕找“口粮”很难,城区为数不多的桑树被摘光叶子,无辜“受伤”(4月12日《长沙晚报》)。

    无辜“受伤”的桑树不但长沙有,其他地方也多。有此情景,皆因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于养蚕的内容,学校一声令下,不但要把蚕带上课堂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写观察日记,养蚕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实际上更成了家长的“必做事”,甚至求助亲朋,动员好友,“全民养蚕”,寻桑摘叶。

    就事论事,养蚕入教材是好事。养蚕在我国历史上有极高地位,养蚕也是在传承一种历史文化。科学课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需要直接的体验。通过养蚕,可以让孩子尊重生命,了解自然,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加童年乐趣,很有意义。然而好事要做好,人人参与并非一定要人人养蚕,由学校集中养一些蚕宝宝,解决桑叶来源,显然更有效率,也为家长减负。更不必说,成群结队的家长孩子四处寻桑摘叶,客观上毁伤了城市绿化,也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养蚕难”再次凸显学校教学中的一些弊端。近年来素质教育渐热,学校频频给孩子布置拍“素质教育作业”,从拍照片到拍摄视频,从编小报到做灯笼,从做电脑动画到网页设计,五花八门,件件“高大上”。然而这些“素质教育作业”,几无例外成了“家长作业”。有人认为,这是学校把学生当道具,在装扮自己的形象。事实上,即使出发点再好,但因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类似做法往往沦为折腾。种种超出学生自身能力,无法完成的“素质教育作业”无助于素质教育,而只是徒有形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