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起跑线》:

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

    枕 流               

    家有学龄儿童的父母如果去看新近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一定会有强烈共鸣。影片中那对夫妻为了能把女儿送进理想的私立学校,无所不用其极的努力可说也是当下很多中国家长的真实写照。这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电影以喜剧形式,展露了中产阶层愈益加重的教育焦虑。显而易见,《起跑线》通过艺术手法夸张呈现的“可笑”背后,掩藏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的家长们与片中拉吉夫妇如出一辙的无奈与错愕。

    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下流行语谆谆告诫的则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出于对后代成长发展的考虑,家长群中不知何时滋生出了一种“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群体恐慌心理。《起跑线》中的母亲米塔即是如此,她固执地认定:“如果女儿皮雅进不了顶尖学校,以后就会进不了一流大学,进不了一流大学,毕业后就无法去跨国公司上班”。多米诺骨牌一旦倒向不堪的方向,再要补救,便为时晚矣。为了将这种负面可能性压到最低,米塔说服丈夫拉吉,誓死要将独女放进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当中。然而当拉吉夫妇真正投身到那场艰苦卓绝的择校“战争”中后,才发现现实的严峻程度远超想象。为了抢占私立学校的入学名额:凌晨时分,校门口等着放号的家长就已将队伍排成了长龙;而那些早早被富有高瞻远瞩目光的父母送进学前培训机构的“小神童”们,也都能在口头上娴熟切换多种外语了……拉吉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可能已经落后了。但是为了孩子,他们必须奋起直追!

    《起跑线》毫不讳言地告诉观众:被现代教育制度考验的远不只是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家长。身为人父的拉吉能言善辩,头脑灵活,开了一家生意兴隆的服装商店,是新晋的中产阶层。在贫困人口众多的印度,拉吉绝对是个值得羡慕的成功人士了。可几所私立学校拒绝录取他女儿的原因,恰恰是:这个小女孩的父亲仅是个店铺老板。那位教育咨询师的解释更是入皮入骨:择校失败该归咎的不是你们的女儿,而在你们。言下之意:顶级私立学校只愿接收精英子弟——上流社会对中下层民众的歧视一目了然。

    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已然成为阶层特权的标志。中低层家庭的孩子想要分得一杯羹,难度可比上天揽月。在片中,拉吉为了女儿能被私立学校抽中,连连遭罪,焦头烂额。走投无路之际,他也找黑中介,走后门,甚至不惜用作弊手段去抢占原本属于穷人孩子的入学名额——在印度,政府规定,寒门子弟必须占据名校25%的入学名额。荒诞的戏剧情节往往是无奈现实的最真实反映。拉吉得知这个情况后,一不做二不休,伪造身份,假扮穷人,蓬头垢面住进了贫民窟。可阶层之间巨大的差异叫他们瞠目结舌。哪怕他去工厂打工,妻子学穷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还是“不合群”。对此,有个穷人一语点破了问题实质:贫穷是无法被教授的。

    中产其实是一个挺脆弱的社会阶层。一来他们深知自己实现阶级跃升的道路已非常狭窄,同时他们又担心自己的孩子若不抓住机缘,好好努力,会连现在的阶层利益也保不住。他们固然不信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神话,可却深知: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意义。可惜拉吉夫妇削尖脑门所做的种种,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西西弗斯般的闹剧。更叫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们拼尽全力挤占的是那些本属于穷人小孩的入学机会。然而没有观众会忍心谴责这对夫妻。将心比心,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谁都不甘落后,谁都不甘就范。

    文明社会总是告诫孩子:学习的目的是追求自身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起跑线》中的家长们只认同一点:教育就是一辆向上攀升的阶级直通车,“德智体美劳”等科目,不过是区分阶级层次和品位的点缀。片中,小女孩皮雅不会说英语,立刻遭到精英阶层小孩们的排斥。母亲米塔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印度,英语不仅是一门外语,还是阶级标志。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让女孩有机会突破原生阶层的局限,不被囚禁于阶级遗传性的困境当中。

    社会引导着家长,家长支配着孩子。片中焦虑万般的“他们”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好累。是杞人忧天,还是庸人自扰?《起跑线》没给出答案。电影只是提醒着家长们,提醒着这个优质教育资源供需失衡现象严重的社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