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2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一法师一生中最大的作品《佛说阿弥陀经》十六条屏,将在阔别86年后,重回宁波展出,这件作品的创作地在哪里呢?

伏龙书经 华枝春满

伏龙寺前,弘一法师当年居住过的关房遗址。 (胡迪军 摄)

    胡迪军

    伏龙山,位于慈溪市龙山镇东部的旷原之上,远远望去,孤峰突起,兀立于东海之滨。因山形盘曲,宛如蛟龙赴海,故名“伏龙山”。古时山上多生箬竹,所以又名“箬山”。登山眺望,南面是连绵的群山,西面是茫茫的大海,可谓“兼得山海之胜”。而此地也因山得名为“龙山”。

    当年的伏龙山,是一座海涂上的孤岛,只有退潮时才能上山,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伏龙山脚下还是大海,惊涛拍岸,洪波涌起。随着海岸线的外移,如今的伏龙山下,已是一片平原,民居星罗棋布。

    伏龙禅寺就位于伏龙山巅的盆地之中,这里远离尘嚣,极其幽静。1931年岁末,弘一法师在五磊寺创办南山律学院受挫后,伏龙寺住持诚一法师邀请他来伏龙寺休养。于是弘一法师在弟子胡宅梵的陪同下,来到伏龙寺。

    在伏龙寺,弘一法师受到了诚一法师热烈的欢迎和优厚的礼遇,膳食周到,关照倍至,同时将弘一法师安排在关房单独居住。“关房”就是僧人闭关修行的房子,比较清静。弘一法师在这里度过了半年多的时间,身心得到恢复,并在这个关房里,完成了大量书法作品,迎来了他创作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弘一法师在伏龙山写的作品,多署有“书于箬峰”“安居伏龙山中”等落款,使我们可以明确地加以辨别,时间集中在1932年农历三月、五月和六月。

    伏龙寺原建筑于1941年毁于日寇的大火,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2006年,寺院才逐步重建。2013年年初,为了寻找弘一法师的遗迹,我来到伏龙寺,经反复寻找,都没能找到这个关房。最后,在一位僧人的指引下,才找到了位于寺前竹林中的关房遗迹。

    竹林高而茂密,我一路披荆斩棘,在竹林深处终于寻得一间矮小的破房子,有十五六个平方,屋顶已经坍塌,一地的砖瓦,只剩下石块砌成的三面外墙,墙上残存有窗洞和门洞。我走入里面,房间没有屋顶,四面高耸的竹子仿佛构成一个巨大的穹顶。

    站在房子中的我激动不已!这就是当年弘一法师居住过的关房。恍惚间我脑海中闪现当年的场景:右侧应该是法师的卧榻,榻上是一顶经过反复补衲的旧夏布蚊帐,清瘦的法师就在床沿上闭目静坐,而左侧的方桌边,是边诵经、边磨墨的弟子刘质平。法师的大量作品,正是在这里完成的。

    绕屋一圈后,我又生疑窦,房子墙壁上的石料中有僧人的墓碑,这显然是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期的所为,再仔细察看,发现房基是老的,柱础和一些木构件也是老的,估计这个房子的外墙在六七十年代翻修过,但基址是应该是原来的。正因为离寺有一段距离,所以,日寇的大火并没有烧到这里。

    后来我才了解到,伏龙寺被焚毁后,这个关房就遭废弃。新中国成立后,山林队进驻这里,进行了一定的翻修,不久后再次废弃,多年后,房顶坍塌,才形成现在的模样。

    看到法师遗迹破败至此,我不胜唏嘘。

    1932年的春节,弘一法师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因为关房僻静而独立,无人干扰,很适合书法创作。1932年农历二月至三月,弘一法师开始在这里书写一些对联和小幅作品。

    1932年的夏天,弘一法师的弟子——当时在省立宁波中学任教的刘质平,决定趁暑假时间来伏龙寺陪伴法师。刘质平拿着弘一法师为他画的伏龙寺地图,从宁波出发,顺利地找到了伏龙寺。这次,师徒二人在这里共度了两个月的时光。

    1932年7月(农历六月),是弘一法师的父亲李筱楼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法师决定书写《佛说阿弥陀经》十六条屏,为先父回向功德。刘质平在他的《弘一大师遗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忆》一文中记述:“余在寺院,夜半后闻云版即起,盥洗毕,参加众僧早课。早餐后,拂晓,一手持经,一手磨墨。未磨前,砚池用清水洗净。磨时不许用力,轻轻作圆形波动,且不性急,全副精神贯注经上。不觉间,经书毕读,而墨亦浓矣。”

    刘质平根据每一幅的行数和字数,预先为弘一法师编排好内容。弘一法师写时需要关上房门,除刘质平外,不许别人在旁,以免干扰。然后由刘质平一边报字,一边牵纸。弘一法师则一笔一划,聚精会神地书写。因为尺幅巨大,每一幅需要写两个多小时,每天写一幅,十六条屏共花费了十六天时间。这是弘一法师一生中尺幅最宏伟的作品,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

    写完十六条屏后,弘一法师兴致还很高,对刘质平说:“每次写对都是被动,应酬作品似少兴趣。此次写《佛说阿弥陀经》功德圆满以后,还有余兴,愿自动计划写一批字对送你与《弥陀经》一起保存。”然后由刘质平拟好对联文字稿一百副,法师照内容书写,写完后又对刘质平说:“为写对而写对,对字常难写好,有兴时而写对,那作者的精神、艺术、品格,自会流露在字里行间。此次写对,不知为何,愈写愈有兴趣,想是与这批对联有缘,故有如此情境。从来艺术家有名的作品,每于兴趣横溢时,在无意中作成。凡文词、诗歌、字画、乐曲、剧本,都是如此。”

    这一时期,由于刘质平的陪伴,法师心情很好。在刘质平磨墨牵纸的协助下,法师的创作也极为得心应手,共在伏龙寺完成了《佛说阿弥陀经》十六条屏、《格言别录》一百二十幅和对联一百余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作品之精美、数量之巨大,堪称法师书法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伏龙寺时期也是弘一法师书风的形成时期,其平淡冲逸、朴拙端严的独特风貌开始确立,直至成为后世禅书的典范。

    《佛说阿弥陀经》十六条屏,每幅高146厘米,宽48.5厘米,共16幅。刘质平委托苏州装裱名家张云伯装裱后,一直带在身边,经历了日寇和盗匪的种种惊险,完好保存至今。2004年由刘质平的长子刘雪阳先生捐赠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收藏。

    2018年4月28日至5月27日,“甬上留香——弘一法师翰墨展”将在宁波博物馆隆重举行,这套完成于伏龙寺的《佛说阿弥陀经》将作为重点展品,于阔别86年后重回故里,值得我们翘首期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