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经,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杆秤(傅文 摄) |
黄志昌 木杆秤大家比较熟悉,是一种古老的测重器具。在尚未发明磅秤、电子秤之前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在市场贸易中都得用它来测定物体的重量,使用的频率相当高。那时,小的木杆秤几乎每家有,大的木杆秤就少一些,需要时,邻里互相借着用。到生产队时,木杆秤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按数记工、分谷分杂物等都少不了它,所以,每个生产队里大大小小的木杆秤有十多杆。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的、先进的计量秤应运而生,把木杆秤挤出了测重舞台,因为它操作起来毕竟有些麻烦,然而,制作木杆秤的技艺却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知晓木杆秤制作技艺的人并不多。早些年,我的邻居是一位从永康过来的制秤师傅,姓“寿”,开了爿秤店,边制作边卖,生意挺不错。我有空常去他那里聊聊看看,一来二去,对制作木杆秤有所了解。大致流程为:购秤杆毛坯、刨秤杆、钻眼、包皮、造钮、定准星、钉秤花、打磨、上油等。制作一杆简单的秤需要2至3个小时,而考究、精细一点的秤,制作时间会更长。 制秤前,寿师傅先从永康那边购进秤杆毛坯。制秤的木质材料一般采自铜藻树或红藻树,珍贵的花梨木等毕竟是少数。接着,寿师傅会把秤杆刨光滑,要均匀不起毛。然后是钻眼,用木钻在秤杆上面和侧面钻秤花眼子。钻好后包头,用铜皮或者铁皮包好秤杆的头和尾,要紧贴到位,不松动。接着在秤的头部,钉两个铜钮,一个叫里钮,一个叫外钮,钮上穿绳,用于提拎。若是大秤,绳子要粗壮一些,便于穿杠起抬。钮做好后,用秤砣定好“准星”(俗称定盘星),以后几斤几两,以此类推。然后钉秤花,在秤花眼子上钉上白色的铅粒,要紧密无缝,落实到位,尤其“斤、十、百”这些大数字的星花要特别醒目。再在秤的头部按上挂物秤钩,秤钩根据秤的大小而确定,有“单钩”也有“双钩”。最后是打磨、上油,用石灰或肥皂粉擦涂,使秤杆变成黑色。 在木杆秤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工具,如剪刀、榔头、老虎钳、秤花钻、打孔钻、大小锉刀、割刀、刨刀、手锯、计量器、铁座、圆规等,还要用到铜皮、铝丝、绳子等辅助材料。 木杆秤大小不等,大的一次可称几百斤,小到称几斤几两,得根据实际所需购置或者定做。有种叫“铜盘秤”的,是做小生意称散货用的。还有药房里称中草药用的小小秤,学名叫“戥子”,灵巧而实用。早先的木杆秤是“十六两制”(一市斤为16两)的,后来因为“十六两制”计算不方便,要背“斤两法”,于是,改用“市秤”(10两为一市斤)。人们习惯称它们为“老秤”(十六进制)和“新秤”(十进制)。 使用木杆秤大有讲究,常用者操作自如,得心应手;初用者,笨手生疏,速度慢,不听使唤。老底子那些米行、糠行、柴行、竹行中的“中人”(中间人),靠捏秤杆吃饭,他们操作木杆秤的灵活度以及心算能力,着实叫人佩服。 秤是一种公平交易的工具,然而少数操作木杆秤的人,出于私利,在“秤”及“称法”中做些手脚,在顾客的眼皮底下缺斤短两,他们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玷污了木杆秤的圣洁与公正,令人难以容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