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12月2日揭牌的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
上林湖荷花芯窑址上的Y37号龙窑 |
 |
现已无法得见的上林湖文明碎片 |
桑金伟 2017年12月2日,在美丽的慈溪上林湖畔,国家文物局为“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同时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也正式开馆。 多年来,笔者一次次去上林湖拍摄,牵挂着那里的千年古窑址和散落在湖边的文明碎片,更惦念着秘色瓷的归宿。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慈溪、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由于历代对秘色瓷的记载甚少,人们在研讨秘色瓷时,少不了引用此诗,但以诗作依据总感不足。 宋、明、清以来,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议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镠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有人说,“色”除了“颜色”这一解释外,尚可解为“配方”;这里的“秘”意思是“保密”,“色”的意思是“釉料配方”,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又有人说,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让瓷器产生“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故“秘色”应指烧成后稀见的颜色。还有人认为,烧造这种特有的青瓷釉色,除了釉料配方外,更重要的是窑炉火候的把握。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保持同样的釉色,属于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因此“秘”主要在于烧制技术。 秘色瓷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几乎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美丽传说,据说它是中国陶瓷界的“三大谜团”之一。 1987年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出土,破解了陶瓷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是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它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物。1992年笔者到西安开会时慕名参观了法门寺地宫,可惜不能摄影。 秘色瓷是越窑中最优质的瓷器,其烧造工艺有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秘色瓷的胎泥经过了极为严格的筛选,采用粉碎、淘洗、腐化、捏练等工艺流程,从而达到较高的“玻璃化程度”。 其次,釉料须提纯,除去杂质。并改良施釉方法,采用通体施釉、施釉后支钉架器的方法。 第三,秘色瓷在烧造时,瓷器是不接触炉火的,而是将泥胎装入瓷质匣钵内,一器一匣,以釉水来密封匣与盖之间的缝隙。并通过对炉温的严格控制,最终形成“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 2003年,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了一种匣钵碎片。消息引起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的注意,他们专程到上林湖进行考察。科学试验结果表明,秘色瓷由特殊配方和工艺烧造而成,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瓷,而是由越窑创烧出来的一个新品种。 在回顾越窑青瓷史时,我们不能忘了陈万里先生。20世纪30年代,他对浙江青瓷产生浓厚兴趣,曾“八去龙泉,七访绍兴”,对越窑、龙泉窑进行了多次考察,著有《越器图录》《瓷器与浙江》等专著。 1935年,陈万里第一次到上林湖考察,目的是寻觅秘色瓷。他在《上林湖访古记》中载:本日午前在甬参加夏季卫生运动大会以后赶往上林湖,“湖水清澈见底,浅处有芦草,微风拂之,荡漾有致。黄花小草,亦随处可以见到,风景之佳,实不让杭州西子湖也。四围山色葱翠可爱,低诵陆龟蒙‘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翘首南望,早已神驰于湖西村矣。自薤云亭南行折东几穿湖而过……居民均业砖窑,殆为千数百年由制瓷而转为制砖欤!” 这是陈万里对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初印象,文字清新活泼,洋溢着热情。之后通过田野调查,他明确提出上林湖越窑“是一个为中国青瓷奠定基础的重要的窑地”,同时他还认为这里应该是秘色瓷的产地。 其实,各路专家觅寻秘色瓷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而官方对上林湖越窑的考察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窑址调查。通过调查,1963年,上林湖青瓷窑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后来又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专题调查。1988年,越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慈溪加大了对遗址的保护管理力度。上林湖越窑遗址正规的考古发掘始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经历了6次重要发掘。通过考古,第一次将越窑的下限推到了南宋,纠正了越窑停烧于北宋中晚期的传统观点。而且将越窑与汝窑、南宋官窑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于探索汝窑技术的南下、南宋官窑和龙泉窑等兴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始于1990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属于上林湖越窑的寺龙口窑址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管办对坐落在上林湖边的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丰富的作坊遗迹,清理了厚5米的碎瓷堆积,出土了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此次发掘,厘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等问题。 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秘色瓷八棱瓶,以前只知是越窑所出,但一直不知确切的窑场。此次后司岙窑场出土了几乎与它一样的八棱净瓶的残件标本,且该标本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场。因此可以判断,晚唐五代时期的许多秘色瓷器应为后司岙窑场的产品。同时,后司岙窑场还发现了多个“官”字款的匣钵,由此得出结论:后司岙窑场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它成功烧制了秘色瓷,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2017年4月12日,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成功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数十年过去了,陈万里的推想终于得到证实。现在考古界已形成了统一的看法:上林湖,陈万里第一次考察越窑的地方,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 上林湖越窑遗址至今已发现的窑址群分布区,以上林湖水库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古银锭湖旧址、白洋湖水库、杜湖水库、里杜湖水库边缘的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带,瓷窑遗址近200处,已编号的窑址有179处,遗存分布区面积总计232公顷。其中,核心的上林湖片区共有编号窑址115处,遗存分布区面积为180公顷。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目前发现的烧造年代久远、规模最大、窑场分布最集中的青瓷窑址群,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15平方公里,实现了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提升、博物馆陈列、遗址展示、服务配套、运营管理等六大功能,它正张开双臂迎接寻访秘色、追索古今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