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0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能化”别忘了“老龄化”

    张 弓 

    随着“智能化”的快速推进,经常听到一些老人抱怨:智能手机不会用,智能家电用不来,如果今后都是无人商店,我们老年人可怎么办……

    前不久,《宁波日报》的“明州论坛”栏目对一家商店不收顾客现金的事进行了讨论,三篇文章从法律角度指出商店行为有违法嫌疑,但我觉得,它还反映了“智能化”进程中如何照顾老年人的现实问题。

    令人高兴的是,已经有先知先觉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想到了老人面对“智能化”的困惑。据《宁波老年》报道,4月初,京东家电联合中国科技集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能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机构,以及老板、美的等知名家电企业,共同发布了“适老”电器标准。此项标准针对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类产品,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并将为合乎标准的电器颁发“适老电器”认证标识,让老年消费者在选购时,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哪款产品适合自己。刚刚得知,杭州已经有企业生产出了“适老洗衣机”。《都市快报》4月30日报道,杭州松下家用电器公司为方便老人,新推的洗衣机有“一键智洗”功能——只要把待洗衣物放入洗衣桶,然后按一个按钮,电脑就会自动识别衣物,并选择最佳洗涤方式。

    就像市场上有适合儿童的玩具,有适合妇女的商品,有适合残疾人的用品一样,老年人也是一个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而且,因为生育率与死亡率双降,“老龄化”进度加快,这个群体还在急速壮大。有专家预计,到204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增加到7400多万。适合老年人的普通生活用品,如老年服装、老年鞋帽、老年食品等,仰仗媒体的呼吁和工商界人士的市场敏感,供需矛盾已有很大缓解,但还是有许多供不应求的情况存在。也许是“智能化”发展得实在太快,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多数工业和服务业还没有把“适老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上议事日程。可是,老人们等不及了,他们对“智能化”的迅猛拓展,已经明显感到不适甚至恐慌。到银行办业务,不会用网银;购物、吃饭、打车,不会用支付宝;坐高铁,不会网上购票、取票,听孩子说以后要流行无人汽车、无人商店、机器人保姆……心里更慌了。

    “适老家电”设计标准的推出,不仅使家电行业有了统一规范的“适老”标准,而且必定会带来连锁效应。何止家电要“适老”,商店也要“适老”,打车同样要“适老”,凡一切老人可能参与的生活、娱乐场所及用品,都应有适合老人的设计。前几天,一位老领导要我写篇评论,说红绿灯转换时间太短,老人们得跑步才能过横道线。七八十岁的人,有的走路已经颤颤巍巍了,让他们跑步过三四十米宽的马路,弄不好会出人命的。

    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生产“适老”产品,提供“适老”服务,不是一般的“有利可图”。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未来我国每年产生的老年家电需求规模,将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老年人的其他需求,可能有几倍十几倍于600亿元的市场在等着我们。

    可能有人会说,适老产品、服务的开发,不过是权宜之计,几十年后,如今的中青年成为老人时,他们对“智能化”就不会有不适感。其实不然。与任何科学技术一样,“智能”技术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的发展速度,常常出乎现代人的预料。现下的中青年能适应目前的智能水平,但对今后更高级的“智能”,也会产生不适感。至于组织老人学习培训,让他们跟上时代,当然是一个办法。但至今还没有科学家能阻止人脑老化、退化这个规律,“返老还童”还只是个形容词。所以,社会的生产与服务,永远有“适老”这个课题等着我们。如果“智能”能发展到那样一个阶段,人的头脑可以永远保持年轻,那么,“适老”生产与服务,才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在看得见的将来,这样的新奇境界,估计不会出现。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包括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改革的一个重点,是解决供给侧的结构性滞后。满足老年人口的生活需要,是责任,也是机遇。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研究机构、文化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直面新时代带来的新课题,花点时间研究中国老人的困难和需求,并尽快付诸行动。老人们在焦急地盼着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