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愁·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3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仁法: 三迸桥村“倒贴”的“抠门”书记

三迸桥村文化礼堂。 (项一嵚 摄)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应国民 沈琼   

    前几天,奉化区江口街道的干部为三迸桥村送来了“省级文明村”的牌匾。喜气洋洋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仁法开口就问:“这次能奖励村里多少钱?”街道和村里的干部都知道,经商多年的王仁法不仅“爱财”,也很“抠门”。村里采买大小物品,他要通过商界的朋友打听到价廉物美的渠道,并且货比三家。这样一个精打细算的人,14年来却为村里“倒贴”了80余万元。

    在王仁法看来,“倒贴”和“抠门”一点不矛盾。“我可以倒贴自己的工资和私营企业的部分利润;但村里开支不能大手大脚,钱一定要花在刀刃上。”2005年,他因热心仗义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008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全票连任至今。

    该村盛产水稻、蔬菜、莲子等农副产品,却是典型的“村穷民富”村。此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没钱办实事,导致村班子无精打采,村民满腹牢骚。2005年当选村主任后,王仁法向全村承诺:村里实行“零招待”,村干部一律不准报销手机费、车旅费等一切费用,自掏腰包为村里办事。

    13年来,“零招待”的承诺贯彻如初。每次外出办事,王仁法和村主任王顺康抢着买单,其他3位村班子成员也坚持“不报销”。通过自发捐款和申请上级资金,村班子累计筹集资金25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等40多件民生实事。如今的三迸桥村成了清水环绕、花木遍地的洁美村庄,菜场、村民活动中心等各项基础设施也令周边各村羡慕。

    环境美,名气响。几年内,7家企业相继在此落户,每年给村里带来20万元收入,还吸收近30名村民就业。实实在在的变化,将党员和村民紧紧团结起来。党员参加环境整治、汛期巡查,已成为传统。植树护绿也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王建定出资近万元,在房前屋后种上了铁树、山茶、银杏、棕榈。村民王友定栽种了桂花树、山茶和刺老虎。

    2016年,在村民代表的建议下,村里决定把历经400多年风霜的老祠堂修建为文化礼堂。王仁法出资25万元,王顺康出资8万元,村民和爱心企业家也积极响应,1个月内就筹集了110余万元。王仁法再次使出“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劲头,自己跑去采购木材,并蹲点监督施工。如今,村里的文化礼堂不仅有“颜值”,还有图书室、书法室、卫生室、戏台等实用空间。

    但王仁法还有一块心病:江口街道地势低平,每年秋汛经常发生内涝,村里还有30多栋危房,每逢汛期更是险象环生。“把房子改造好,再利用1100多亩水稻发展深加工产业,是我今后的主要目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