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庆祝这个节日,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在“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中作出更大贡献,助力宁波高质量发展和“名城名都”建设,市科协与本报今起联合推出“创新我争先——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系列报道,以展现科技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不平凡事迹,让更多人了解科技工作者,了解科协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科技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金鹭 杨梅是宁波的传统名果。过去,杨梅生产通常有大、小年之分,连续丰产很少超过两年。然而从2004年开始,我市杨梅连续十余年实现大丰收,品质也越来越好。改变历史的,正是余姚市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汪国云。 “大小年”曾困扰梅农多年。汪国云告诉记者,这是果树生长失衡的表现,不仅会造成树体抗病能力下降,缩短寿命,还会大幅降低杨梅品质,给果农带来损失。 1993年,刚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的汪国云便与这一难题较上了劲,他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了余姚杨梅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让杨梅连续丰产的关键是对杨梅进行‘计划生育’,通过疏花疏果减少杨梅树体的负担。”汪国云笑着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团队攻克技术难关,通过药物喷洒的方式让部分花朵适时掉落,实现生长结果“平衡”。与其他技术相比,这一技术操作方便、绿色无害且价格低廉,每棵树的药剂成本不到0.5元。 科技最终为冒险创新者带来了惊喜。1999年,正值杨梅大年,余姚丈亭镇参与试点的农户杨定如的杨梅品质远胜于同行,价格比市场价高一倍还供不应求。第二年,其他梅农均为杨梅减产而烦闷,杨定如却再次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2004年,汪国云的创新技术在宁波全面推广。目前,余姚80%以上的杨梅种植采用了该技术,每年增加经济收益3000余万元。这项技术还在温州瓯海、台州仙居等地大面积推广,更是走出了浙江,拓展到江苏、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累计带动农户增收10亿余元。 像研究杨梅种植一样,汪国云结合余姚林特生产实际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共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个。在新品种引种推广应用方面,他引种推广了翠冠蜜梨、黑珍珠樱桃等新水果品种10余个,其中多个产品获得省精品水果金奖、省农业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眼下,汪国云仍然奔波在科技一线。果树生病了怎么办?特色农业如何增效?每天都有农户登门拜访,请这位农林“大夫”上门为果树“把脉”。“我们将通过科技创新,把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传递给农民,让沉睡的农科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一些。”汪国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