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愁·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0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兆红:榫卯之间 木艺流芳

陈兆红展示榫卯构件。
(余建文 摄)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贾默林     

    走进陈兆红位于镇海蛟川街道的工厂,周身被木材的清香环绕。“看,这100多年前的雕刻构件多么精致细腻,现在的木匠已没这手艺了。”老陈向笔者展示他正在修复的一张清代七弯凉床。

    今年55岁的陈兆红是舟山金塘人,18岁便拜师学做木匠。凭着刻苦学习,他很快掌握了传统家具的制作技艺,30多年来,一直醉心于甬式传统家具的工艺创新。

    甬式家具业内称为“甬作”,以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等为特色,与“京作”“苏作”“广作”并称为明清中国传统四大家具样式。在陈兆红看来,“甬作”家具的灵魂是榫卯结构。

    “以前,榫卯结构做得好不好,直接衡量一个木匠的手艺。”老陈说,好木匠做的榫卯严丝合缝,不需用任何胶水,家具组合得非常牢固,使用上百年都不会坏。这些年,随着家具的流水线生产,尽管很多中式实木家具也使用榫卯结构,但或多或少要用胶水来辅助,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而且使用寿命大打折扣。

    如今木匠的手锯被电锯取代,有了电刨子,当年笨拙的手工雕刻方法,现在用雕刻机几分钟就能做好。比如做一把圈椅,按传统方法由一个木匠“一手落”,与流水线制作方式相比,人工费要贵一倍以上,而效率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陈兆红说:“根本没办法比拼,这也是传统手艺日趋式微的根本原因。”

    传统家具的“内在美”,需要匠人静下心来做,不能浮躁。但同时,陈兆红又大胆革新工艺,利用现代加工设备让家具制作更为精巧规范,且美观实用。“机器加工的构件更加精密。有了机器,还需要手工的配合,让榫卯联结更为紧密,把传统家具的‘魂’留住”。

    20多年前,陈兆红就发明了全国首创的“线木机”和“异形木线条机”等设备。这些年来,他在甬式木艺技术领域取得73项发明专利、156项实用新型专利、96项国家级外观专利,成为镇海区“专利大户”。2017年,他和宁波家具设计大师胡镇兆联合制作的“宁式圈椅三件套”,在第七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奖,展示了传统家具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不久前,陈兆红的“甬式家具榫卯结构”被列为第五批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兆红对用东非黑檀制作的家具情有独钟,不用上漆,只要细细打磨便光可鉴人。“家具是会呼吸的,做好之后要摆上两三年,完全定型了才能上市。”陈兆红说。

    如今,在中式家具行业,像陈兆红这样还在坚持用全手工打造,保留原汁原味的实属凤毛麟角。老陈说,因为制造成本高,只能少量定制。老陈在公司正堂上悬挂了一副对联,上书:“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出栋梁材”,折射出一个老木匠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好的东西,一定经得起时间的沉淀。”陈兆红这样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