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世界观层面 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正东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哲学基础。如果头脑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只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才能真正读懂经典、悟通原理。比如,对《资本论》的正确解读,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深刻领悟基础上。在这一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实际上是将其唯物史观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经济学概念及阐发的经济学原理,必然是渗透着其世界观或者说科学社会主义精神追求的理论观点。 今天,人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所持的世界观,也会以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不同感悟形式直接作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对我国来说,只有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思想理论,才是科学的、正确的,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样的科学思想理论。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需要注意六大突破口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在“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内涵中,应着重关注如下六大突破口。 第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第二,提高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质量。注重创新驱动就意味着,不再追求资本积累的规模和劳动人口的数量,转而追求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质量。第三,缩小贫富差距尤其是财产差距。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既需要缩小收入差距,又需要缩小财产差距。第四,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第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要增加民生和社会保障支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因此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要增加民生和社会保障支出。第六,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当前,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的好坏已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 应着重实际推进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解放日报》刊文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始于1982年,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长三角协同发展走过的风雨历程进行回顾,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具有参考意义。 关于长三角的概念和空间范围,一直处于变化和调整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五个主要版本:一是1982年至1984年的上海经济区;二是1984年至1988年的上海经济区扩大版;三是1992年至2008年以苏浙沪16城市为主体形态的长三角城市群;四是2008年长三角地区2省1市25城市版;五是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3省1市26城市版。 总的来看,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方面,目前还主要停留在磋商、文件、论坛层面。实际上,36年来,各种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已经不少,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再做一批课题,而应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要求和部署,对以往研究成果、规划成果等作一次系统梳理和集成分析。把一些东西“踢出去”,避免“新瓶装旧酒”;把一些东西加以改造,把其中具备实施条件的直接运用到实践中,进而在新起点上切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迈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