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念的认知 行为的指南

——评《青少年网络素养读本(第一辑)》

(周建平 摄)

    吴玉兰           

    宁波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读本(第一辑)》,选题新颖,案例典型,写作通俗,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带来了一场及时雨。丛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编写团队力量雄厚,写作目的明确。丛书六名作者均具有博士学位和高校高级职称,其中有几位曾是媒体的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前沿的研究与实践。在编写过程中,他们秉持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的原则,不仅根据选题反复推敲大纲,还多次深入社会实践,倾听青少年的呼声与诉求,调动青少年一起来思考网络媒介带来的新问题。有作者在后记中说:“每逢写作陷入停滞的时候,我就假想自己正在和青少年朋友聊天,就这些细节展开各种各样的提问,然后把这些问题记录在书里。”有些作者的子女正值青春期,丛书也可看作是家长们的生活经验分享,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更为全社会的孩子思考,因此,书中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均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为孩子们所接受。

    选题富有针对性,视野开阔。丛书第一辑共六册,分别围绕与青少年的生活及网络实践密切相关的六个主题展开:《网络谣言与真相》《网络游戏与网络沉迷》《虚拟社会与角色扮演》《黑客与网络安全》《互联网与未来媒体》《地球村与低头族》,旨在帮助青少年看清网络媒介的不同面目,从而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媒介及其信息。比如《网络游戏与网络沉迷》,梳理了网络游戏的发展轨迹,描述了网络游戏的正负能量,分析了网络沉迷的现状与成因,总结克服网络沉迷的措施与方法。对青少年而言,这是观念的认知,更是行为的指南。网络游戏之于青少年成长是一把双刃剑,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指出:“要求一个孩子在游戏之外的某种基础上进行工作,无异于一个蠢人在春天摇晃苹果树而向往得到几个苹果;他不仅得不到苹果,还会使苹果花纷纷落地,本来渴望在秋天得到的果子也就无望了。”而健康的网络游戏,即使不属于传授知识的益智类游戏,仍可以成为儿童接触互联网的一种启蒙“教材”,可以作为青少年体验人生的一种文化方式。编写者从青少年的心理与体验出发,辩证地看待网络游戏,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丛书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青少年一代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丛书每一个选题都从一个侧面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是让青少年正确认识、使用互联网,成为网络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二是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全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就在所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建议,意在保护本国传统文化、语言、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顺利、完整传承,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在网络媒介逐步成为青少年主要信息来源的现状下,传统文化与价值日渐远离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消费和信息选择的范围,而由网络文化所衍生的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开始主导青少年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新兴媒介所呈现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日益向欧美影响力更大的媒介靠拢;另一方面,媒介生产者为了更大的商业利益而大量生产挑战社会风俗及道德价值底线的媒介产品,这无疑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青少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才有能力逐步摆脱网络媒介对青少年的控制与支配,才能更好地使用网络媒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高低,也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在建设网络强国的过程中,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相信这套丛书会给广大青少年以及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们带来有益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