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康强电子为代表的集成电器产业龙头在宁波加速集聚 |
|
舜宇光学生产线 |
|
“亩均论英雄”改革让企业加速快跑 |
|
宁波企业对技术改造的热情越来越高 |
|
技术改造是企业提高亩均税收的重要手段 |
|
技术改造让小体量做出大文章 |
记者 易鹤 殷聪 通讯员 储昭节 以前是规模为王,现在是单位产出为王。宁波将“亩均论英雄”改革作为发展新逻辑,按下了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快进键。昨天,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实施意见》,今天,全市召开“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推进会,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举措,誓将这一改革进行到底。 事实上,拉出全省“亩均”成绩单,宁波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37.4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6倍;增37.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2.1个百分点,亩产效益和增速均居全省首位。在全省亩均税收前十强县(市、区)中,宁波占4席。 据初步测算,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32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40.5万元,两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宁波的秘诀在于为此打造了一把科学、精准、公正的“标尺”——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宁波制定了全省首个取数规范文件,将评价的6项基本指标分解成59项数据,保证了取数的操作性和可靠性。 ——编制了“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手册,设计了评价工作流程图,将整个评价过程分解为12项规定动作。 ——全市统一规划建设了企业“亩产效益”大数据系统,将原来的人工操作变为自动化、智能化的评价和分析展示。 基于此,宁波建成了企业“亩产效益”大数据系统,将评价操作的流程和内容全部“上线”。 去年,宁波将“亩均论英雄”改革范围拓展到用地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企业评价1.55万家,实现了“应评尽评”。 今年,又将评价对象向3亩以上的规下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等平台载体拓展,明年将完成全部工业企业的评价。 倒逼企业转型 让寸土生寸金 长期以来,宁波市中迪鞋业有限公司,单位资源占用产出并不高。“亩均论英雄”改革文件一出台,公司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想方设法提质增效。去年,中迪鞋业亩均工业产值增长至329万元,亩均利税增长至31.7万元,和4年前相比,已经增长了近一倍。 “亩均论英雄”改革是一个倒逼机制。倒逼亩均效益不高的企业,必须加快通过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途径寻找发展新路径。 在“亩均论英雄”改革的评价体系中,A类优先发展,B类鼓励提升,C类监管调控,D类落后整治。没有企业希望自己是C类和D类。这两类不仅排污费上涨,贷款和用电都会受到限制。倒逼之下,企业明显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作为全市“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急先锋,镇海区在全市率先创新开展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核心的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树立“亩产论英雄”改革导向,积极构建并运用“正向引导”和“逆向倒逼”双重机制,着力破解产业层次较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承载力有限等发展瓶颈,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2017年,镇海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65.4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84.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每人64.8万元,亩均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在上年的基础上提高了3.8%和4.5%。 事实上,对于宁波而言,“亩均论英雄”改革并非一个新生现象。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宁波面对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依然紧缺的现实,“怎么打破资源要素的天花板?实践证明,‘亩均论英雄’改革,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谁亩产效益高 要素就向谁集聚 在鄞州,相关部门把企业评价排序作为要素供给分配依据,在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等要素上对不同类别企业实行差别化政策,不少低效用地因此得以腾退;在镇海,新招商项目将接受评估,低于规定评价指标基准值的将不予批准,从源头实现产业优化。 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我市正在研究制定《宁波市制造业行业新增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规范》,对31个大类、165个中类行业的工业企业,从容积率、固定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各项指标提出规范,每个行业的指标分别设置均值、控制值、推荐值、调整值,对新增项目进行“体检”式评价,实施新增项目土地利用全过程管理,以确保新增项目投资质量。 也就是说,今后从企业拿到土地的第一天起,就要算亩均产出这笔账。同时政府导向鲜明:谁亩产效益高,要素就向谁集聚。 事实上,宁波早已先行布局。据了解,2017年,全市减免 A、B类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2.65亿元;对C、D类企业累计征收差别化电价、水价、排污费6157万元,关停淘汰落后规上企业387家,腾出用能空间141万吨标准煤,盘活存量土地1.97万亩,用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各地还在子女入学、项目准入、电力直接交易、先进评比、产业政策兑现等方面通过与评价结果挂钩,深入推进评价结果的综合应用,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和精准服务。 种种迹象表明,我市将逐步推进根据评价结果实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扩大差别化价格实施行业范围,不断促进各类要素向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集中。换句话说,就是亩产效益高的企业,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推动土地、用能、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向优秀种子企业集聚。 提高单位产出 创新是必由之路 每一年的“亩均论英雄”改革榜单上,创新型企业总是最耀眼的群体。 业内人士指出,“亩均论英雄”改革的背后是激励企业创新,不断提高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创新强、亩产高、节能好、减排多”的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宁波的土地利用强度已经很高,产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必须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需要更多强调投入产出比,强调土地、人力等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宁波对智能制造的主攻力度不断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更加重视,体现出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可以说,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亩均产出”是必由之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亩产论英雄”改革已逐渐成为一种发展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板块、开发区自觉告别那种“摊大饼式”“花园式”的发展模式,成为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积极响应者。 据市经信委初步统计,目前,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进入A类企业占比前5位,入选A类企业分别达203家、125家、120家、84家和84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亩均税收指标看,A类企业是B类企业的3.7倍,B类企业是C类企业的3.3倍,C类企业是D类企业的2.4倍,A类企业是D类企业的29倍,A类企业的产出明显领先。全市炼钢、造纸、化纤、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得到明显抑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大,经济结构在综合评价的引导下得以进一步优化。 典型聚焦: ■镇海:“亩均论英雄”折射发展新逻辑 通过打造数字化车间,野马电池原先每分钟生产50节电池的生产线,一跃成为每分钟200节电池的“加工中心”,需要的工人却从6人缩减至2人。技术改造让野马电池实现提档升级,亩均税收一路攀升。 野马电池的转变是镇海加码“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度镇海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65.4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84.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每人64.8万元,亩均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去年分别位列全省第二和第三的基础上,提高了3.8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 不俗成绩的背后,与镇海率先开展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管理密不可分。据介绍,镇海是我市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较早的区县(市)之一。自2014年起,该区将规上工业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层级。“成绩单”每年更新一次,让企业优劣一目了然。 提高土地“含金量”的过程,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如何完善激励机制,牵住工业集约用地的“牛鼻子”,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朝着质量效益型方向真转、快转、持续转?镇海冷静思考,也在大胆创新。 去年,镇海加大对A、B类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扶持、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并从中评选“转型升级十佳”企业和“绩效十佳”企业,形成“亩均论英雄”的典型示范效应。同时,倒逼C、D类企业转型升级。2014年以来,镇海重拳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业和企业,累计关停搬迁转产92家,整治提升171家。 与此同时,镇海通过建立企业综合评价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评价操作的流程和内容全部“上线”,为综合评价的高效开展和在线评价奠定了基础。在先期规上企业评价全覆盖的基础上,镇海去年将评价的对象拓展到用地5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全面评价企业838家。今年,镇海又将评价对象向用地3亩以上的规下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等平台拓展,全面评价企业1059家。(殷聪) ■江北:以“精耕细作”颠覆“大全重广” 一亩地的想象空间有多大?宁波威孚天力增压技术有限公司的答案是:销售额7年内增长近6倍。这家占地54亩的高新技术企业凭借自主创新,成功研制汽车专用涡轮增压器,填补国内乘用车涡轮增压器领域技术空白。去年11月,威孚天力的技改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跻身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一流企业行列。 威孚天力的蝶变是江北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转变的缩影。进入“十三五”以来,“缺土地”一直困扰着江北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突破瓶颈,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江北的答案是: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以“精耕细作”颠覆“大全重广”,以动能重构摒弃规模依赖,抓准产业发展热点及企业转型痛点,让触碰天花板的亩均产能实现蝶变。 “‘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集约用地出效益,对亩产效益高的企业试行政策倾斜,以此解决过往多年资源要素配置中的错配、低配问题。”江北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自2015年起,江北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亩均效益”的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成效显著。依托“亩均论英雄”改革,同样一亩地,换个打开方式,画风截然不同。在2017年度宁波市推进企业综合评价、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现场会上,江北在全市综合评价工作考评中排名第二。 如今,江北的“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存量企业中,还嵌入了都市工业招商引资领域,将引进高亩产企业和项目作为首要目标。随着“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不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新江北,正在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促进都市工业争先跨越,书写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精彩。 (殷聪) ■宁海:“亩均”改革激发经济体活力 近年来,宁海围绕实现区域工业经济发展“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的目标,在全县范围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以最小的土地消耗和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走向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去年该县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33.7万元,同比增长19.5%。 思路决定出入。对于宁海县而言,换个思路、换个模式,“有限”的空间就会有“无限”的发展。“作为一家营业收入超过114亿元的企业,‘缺地’是摆在公司面前客观实际,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只能不断从企业自身转型上下功夫。”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经过数年攻坚,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光伏电池制造领域跑在了前列,靠的就是技术的创新。公司不仅率先大规模使用低成本硅片制作光伏组件,还在制绒技术上实现突破,将电池制造材料的成本降低约20%,发电效率提升19%。去年,该公司亩均工业增加值达239.18万元。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亩均效益提升,东方日升的发展故事并非个例,自2007年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以来,宁海对全县规上企业和5亩(含)以上规下企业纳入范围,激励并倒逼一批企业加速转型。今年,宁海评价范围已扩展至3亩(含)以上规下企业,并从工业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 为鼓励企业提高亩均产出,宁海将争取实现差别化电价、水价、排污费和用地、用能、信贷等配置政策,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要素向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金鹭) ■余姚: 摸清分母做大分子激活发展动力 经过近9个月的调查摸底,日前,余姚市完成了对规上工业企业及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的用地底数,涉及企业3226家,为“亩均论英雄”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如果把‘亩均效益’看成一个除法运算公式,首先需要确定企业的用地底数。”余姚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针对工业企业用地数据不清的“痛点”,去年以来,余姚市创新调查方式,在我市首次通过“两下两上一确定”工业企业用地调查机制,明确了企业亩均效益的基数。所谓“两下两上一确定”,即由规划部门联合各乡镇(街道)工贸办通过两轮调查、填报,获得详细的企业用地范围图,并根据调查数据,建立企业用地调查数据库,编制用地面积报表,最终由国土部门确认核实的工作机制。 “企业到底占地多少,有没有闲置用地,这个数据库反映得一清二楚。”,在摸清“分母”的基础上,余姚通过开展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奖优惩劣”机制,强化正向激励与反向引导。如在企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A、B类的企业,正常享受政府性补贴政策,C类企业按照既定政策的80%享受,D类企业不得享受补贴政策;被评定为C、D类的企业不得申报余姚市“350”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无法享受政府贴息、担保贷款、土地优惠等政策;D类企业不推荐享受直供电政策等。 “少一块空地就意味着分母变小,多一份效益就意味着分子变大,只有提高亩产,才能早日摘掉C类、D类企业的帽子。”该负责人说,在一系列市场化手段的激励倒逼之下,“亩均效益”已成为衡量工业企业经营水平的有一把标尺,激活了企业强投入、求转型、扩生产、提效益的内生动力。(殷聪) ■海曙: “小体量”做出“大文章” 进入2018年,海曙石碶街道的宁波伟楷服饰有限公司加快了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花费约40万元引进两条行业最高水平的吊挂生产流水线后,占地面积2.4亩的伟楷服饰已拥有6条流水线,每天可创造产值约60万元。体量小,却写出了一篇大文章。 去年,伟楷服饰总产值超过1亿元,实现亩均产值约5000万元,较上年增长了30%。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亩均产值跃升,伟楷服饰的蝶变在海曙并非个例,通过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机制,一批海曙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加速崛起。 在此背景下,海曙将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与摸清家底、掌握底数相结合,对6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996宗5亩以上工业用地企业数据进行了采集,并按照《海曙区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实施办法》,将企业分为了A、B、C、D四类。 与此同时,海曙区逐步构建起企业“1+X”评价结果运用体系,将政策资源逐步向优质企业倾斜,改变传统“撒胡椒面”形式的补助模式,提高政策精准性,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使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比如:明确融资担保机构为D类企业提供的担保项目不纳入风险补偿范围,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限制产业金融扶持资金对限制发展类企业的继续投入。 “按照计划,今年海曙土地信息将全部入户。”海曙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海曙将对专业服务业企业、工业企业、双创园区、商务楼宇、总部企业等全领域进行综合评价。(殷聪) ■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 亩均效益成招商硬杠杆 近日,“惠之星”落户江北后投用的第7条生产线上机器轰鸣。这条新投用的生产线将每年为企业创造近1亿元的销售收入。落户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短短5年,“惠之星”迅速跑进光电膜产业龙头矩阵,其生产的防爆膜与ITO基膜更是相继打破韩国、日本的垄断。 引进“惠之星”是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以亩均效益为基准,开展精准招商的缩影。作为江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该园区引进企业不再论规模,而是比亩均产出,将亩产效益作为项目招商的重要评价手段,直接淘汰亩均产出偏低、资源消耗较大、产业层次不高的项目。 必须符合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科学三大产业定位;必须达到亩均投资30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必须符合环评、能评的要求……自开园以来,三条硬杠杆成为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招商准则。 “从先前的规模为王到现在的单位产出为先,三条硬杠杆是园区贯彻‘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生动实践。”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曹晔说,在项目招引中,园区将亩均效益作为项目的重要评价手段,直接淘汰亩均产出偏低、资源消耗较大、产业层次不高的项目,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努力实现亩均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理念,园区将给予优质企业‘特殊’的待遇,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快的好鸟加速振翅高飞。”曹晔说,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资源并不多,只有比单位产出,通过优进低退,才能螺蛳壳里做道场,促使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殷聪) ■音王: 唱响好声音逼出土地含金量 不久前,在荷兰举办的ISE国际视听系统集成展上,音王集团一举捧回了“国际固定安装最佳设备”奖。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G20峰会、厦门金砖五国会议等五个世界顶级盛会亮相后,音王又一次用自己独有的“声音”和服务向世界呈现宁波的别样精彩。 作为鄞州区创业投资园的“亩产明星”,音王集团现有厂区占地116亩,土地面积16年未变,年产值却从2002年的不足亿元,一路飙升到如今的超10亿元。在土地约束日益趋紧、资源节约成为共识的今天,音王的蜕变之路更加瞩目。 翻看音王的历史,每一次行业变革,音王不仅未曾缺席,反而以独有的魄力,一次次成为行业变革的领军者。2009年,当西方世界仍深陷全球金融危机泥潭,音王董事长王祥贵偶然得知,有着“调音台界劳斯莱斯”之称的CADAC(卡迪克)因债务危机寻求出售,便当机立断,飞赴英国进行收购谈判。一招“蛇吞象“后,音王全面开启了“逆袭之路”,随后又迅速将英国两大知名品牌Studiomaster(录音大师)和Carlsbro(嘉士伯)收入囊中。至此,音王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并加快了全产业的布局。 “亩均论英雄”改革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从而提高整个宁波经济的质量。音王心领神会开始向“两头”延伸。在 “前头”的研发体系中,音王逐步建起了由40多位国际AES认证的中外专家及160多人的中、英、德三国优秀研发团队。在“后头”,音王不断开拓市场,2016年,音王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战略,将工作重心从音响制造,转向智能音视频系统解决方案与服务。 从传统的“拼要素、拼资源、拼投入”,到现在的“靠创新、靠技术、靠服务”,这些新战略新措施在企业发展中互为依托,彼此借力,共同打造音王国际、国内市场新高地。(单玉紫枫) 供图 市经信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