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宸 中国人过节喜欢看戏,传统戏曲里由此产生了不少“应节戏”。这种应节戏在晚清至民国期间最为盛行:如元宵的《观灯》、清明的《焚绵山》、七夕的《天河配》、中秋的《嫦娥奔月》、中元的《目连救母》等。现在应节戏的流风余韵在民间依然可见。到了端午,南方戏迷一般引颈期待的是以下几出著名端午戏:《白蛇传》《屈原》《春香传》。 《白蛇传》家喻户晓,京、川、昆、婺、越各大剧种皆有演绎。戏中最富戏剧性的段落便是“端阳酒变”。白娘子原指望和许仙“喜相庆,病相扶,寂寞相随”,然而千年道行抵不过叵测人心。许仙端阳那天在白娘子喝的酒水中掺入雄黄,使得白蛇显形,他自己也因惊吓而死,这才引出后面白素贞舍生忘死、上昆仑盗仙草救夫婿的戏份来。此戏观众基础好,剧本扎实(京剧剧本由田汉先生完成),堪称每演必火的“戏保人”之作。笔者有幸看过程派青衣张火丁女士演的《白蛇传》。《断桥》一折中“你忍心,将我伤,端阳佳节劝雄黄”的流水板,真如风迴雪舞,酣畅淋漓,完美演绎了白娘子掺杂着哀怜意味的愤恨之情。越剧《白蛇传》也是名家皆擅的骨子老戏。毛泽东主席即到场观看过袁雪芬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的演出。不过这戏在越剧界还是以戚雅仙那曲“为妻是千年白蛇峨眉修”最享盛名。戚派素不以嗓音见长,然曲调落腔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段若由戚老本人唱来,两句便能催泪。而后面“为了你兴家立业开药铺。为了你端阳强饮雄黄酒……”部分,更能激起观众对负心汉许仙的无限憎恨。我一朋友曾作七绝道:“不知怎解端阳恨,应教白蛇负许郎”,一副愤愤然要报仇的口吻。我倒觉得,白素贞其实也值了,虽换不回许仙的痴情,但毕竟换来了普罗大众的喜爱。 《屈原》本是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剧本。上世纪50年代被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改编演出,并成为其代表作。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主张联合抗秦,遭到贵族大臣的反对。上官大夫靳尚利用怀王的昏聩及南后的贪婪设计诬陷,以致屈原革职后被囚太庙。屈原的学生婵娟冒着风雪前去探望。屈原以酒为其暖身,孰料酒中有毒,婵娟殒命。屈原悲愤难当,长啸“天问”。众所周知,柔美抒情的越剧多演绎才子佳人故事,但《屈原》表现的则是一份忠诚不贰的爱国情怀。遗憾的是《屈原》一剧未见传承,所幸中国唱片公司当年将尹桂芳在该剧中的“诬陷”“天问”唱段灌成了唱片,这才留下吉光片羽。 至于《春香传》,算得上是在我国最早上演的“韩剧”了。抗美援朝时,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位艺术家赴朝演出,将朝鲜的古典名著《春香传》移植成越剧。在中国首演时,连演89场,观众近10万人次。戏中第二场里“年年端阳年年春”一段,是艺妓之女春香在广寒楼前偶遇使道公子李梦龙后深情缱绻的唱段。春香感情含蓄,并未直接道出思恋之语,而是用一种触景生情的方式,在暮春时节的端阳之夜,抒发自己惜春留春的情怀。也就是在这个梨花遍地、繁星满天的夜晚,李梦龙来到春香家写下婚书求亲。可见,端阳节在该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现在在韩国全罗南道南原市,也常于端午临近时举办大型的“春香节”,歌颂春香的坚贞,赞美爱情的永恒。 当然,民间流行的端午戏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出。《混元盒》和《五花洞》作为端阳“五毒戏”的代表也很有名。《混元盒》讲述的是上天为惩罚明世宗荒政,令金花圣母率手下蜈蚣精、蝎虎精、练蛇精、蝎子精、狐狸精等妖怪和维护人间安定的张天师及其弟子展开的一场大战。这是一出呈现京剧武打绝活功夫和多彩脸谱艺术的剧目,相当热闹火爆。而《五花洞》的主人公是武大郎和潘金莲夫妇,他们为避灾荒来到阳谷县。正巧蜈蚣精、蝎子精、壁虎精、蛤蟆精、毒蛇精修炼成形,化作大郎夫妇的模样混淆真假。当地知县人妖难分。最后也是天师出马,才收服妖魔。这戏,梅尚程荀四位京剧大师合作灌制过唱片,乃是区分各旦角流派特色的经典。另外还有根据曹娥女、伍子胥故事改编的一些端阳戏,本已归属到“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的范畴中了。不过一到端午节,有些地方还是会翻出来再演一演,关键是它们应景,百姓喜闻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