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创市集:

让城市变得更有“文艺范”

   周燕波 朱尹莹 

   赶集,是农耕社会里城乡居民互相交换物质、信息的一种生活方式。著名的南门“三市”和西门“八市”,曾在老宁波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昔日喧闹凌乱的集市随着旧城改造渐渐消逝,展现都市艺人创意手作之美、引领城市时尚潮流、搭建年轻人线下交流平台的文创市集却悄然兴起。“有眼市集”“鲤朵市集”“鼓楼市集”“果仁市集”“橙意市集”……文创市集风生水起的同时,逛市集也成为文青、创客等年轻群体追逐都市时尚节奏、感知时代变迁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有眼市集”:先行一步          

    在风起云涌的文创市集“江湖”中,海曙区的“有眼市集”因起步最早、发展成熟,在甬城众多市集中占据了“鼻祖”般的地位。据市集创始人傅瀛洲介绍,第一次尝试是在2013年,第一场活动在海曙区新芝8号园举办。当时团队通过分发传单以及在豆瓣网和微博等渠道发布活动信息,报名的摊主只有三四十人,体验型服务也只有两项。场地条件简陋,设计师们的作品直接摆在地上。由于缺乏经验,当时的活动也没有确定主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市集还是吸引了近800人现场“围观”。有些顾客在体验后表示,这样的活动十分新奇,又有文艺气息,希望能多办几场。

    初战告捷让团队上下备受鼓舞,此后,“有眼市集”像旋风般转战宁波各大商业综合体、广场。傅瀛洲从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创意”和“社交”这两大堪称市集灵魂的核心要素。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成功打造了一个汇聚设计师、手工艺人及“粉丝”的市集。在本土扎根后,他们又开始对外输出,赴上海、杭州、嘉兴等地举行活动。

    精彩纷呈的市集活动犹如磁铁一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手工艺人、设计师、创客等。据团队负责人夏慰介绍,如今他们已累积了约2000名优质摊主资源,由此引来了日益庞大的客流量,甚至有人从北京、广州、台北等城市赶来,只为了认识同行,切磋技艺,交流信息。“有眼”也成为省内最具影响力、并且较早涉足O2O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的创意市集。

    “鲤朵市集”:一夜盛开

    宁波最近一年来的市集热与“鲤朵”的一夜盛开不无联系。“鲤朵市集”是去年7月进入市民视线的,他们的“发源地”是天一广场的七号门,这里曾是繁华的天一广场里最没人气的一个“死角”。“鲤朵”的创始人吴东日一开始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然而,那场准备并不算充分的“首秀”却引来了如流人潮,一直到晚上10时才陆续散场。“鲤朵”吸附了一群忠实的“粉丝”,并且成功签约了一批优质摊主作为后续活动的主力军。

    一个“死角”居然被一个民间市集“激活”了,这大大出乎广场经营者的预期,于是他们顺势把这个“死角”打造成天一广场时尚的“第七街区”。

    印象城、宁波文化广场、月湖盛园、来福士广场、南部商务区水街、镇海1902万科广场、宁海西子国际广场,不到一年时间,在宁波各大商业综合体和购物广场,“鲤朵”的身影无处不在,至今已举办了23场市集活动。最近的两场分别是在印象城举办的六一亲子市集和端午节在宁波文化广场举办的“重五市集”。

    “鼓楼市集”:传统为本

    在林林总总的市集中,“鼓楼市集”诞生时间不长,但因它举办场次、地点相对固定,也成了甬上知名市集。策划团队是宁波市海纳广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据公司副总经理邵斌伟介绍,市集的第一场活动是在去年8月中旬,当时是为配合宁波购物节而做的。看到效果不错,他们就趁势将市集作为一个文旅活动品牌加以打造。

    因为地处海曙闹市的鼓楼沿历史文化街区,市集的风格主题自然要与鼓楼沿传统商贸氛围相吻合,为此,他们以农历节气转换及传统节日更替作为市集活动举办的时间节点,基本上保持每月两场的频次。如入夏后,他们策划举办了以立夏、端午为主题的市集,接下去还将举办七夕、中秋、重阳等节庆主题市集。“鼓楼市集”摊位主打传统的非遗手工艺品,有手工布艺、编织、皮具、面塑及各类挂件、首饰等,另外还有雕塑、陶艺、绿植、彩绘等具有现代气息的产品。市集至今已举办了20场,为提升鼓楼商街人气、营造鼓楼沿一带的文化氛围起到了显著作用。

    让年轻人有个交流的平台

    Bala,是宁波土生土长的80后独立艺术家,开有个人绘画工作室。除了擅长绘画、涂鸦、装置艺术等,业余时间她还特别喜欢做手工艺品,而且手工作品的内容广泛,如轻粘土玩偶、编织、工艺蜡烛、挂毯、皮具等,甚至她还想涉足陶瓷、木艺等。朋友看到她那些精巧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提议:“你做的这些,去卖卖看吧!”于是,5年前她去了“有眼市集”的那场“首秀”,没想到作品大受欢迎,一个晚上就被顾客“抢光”。

    Bala说,作为一个独立青年艺术家,她过去最苦恼的是自己的画作、装置艺术品等“养在深闺人不识”。现在尽管有些作品也没法搬到市集上去展示、售卖,但至少市集提供了一个结交朋友、获取信息、展示才艺及推介作品的平台。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殷致宁是一名90后提琴制作师,同时又是一名从事声音设计(又称电脑音乐)及装置艺术的年轻艺人。他说,参与市集除了演出外,还可以展示声音设计和可视化数据交互的案例,这是他的艺术特长。“我的作用就是让音乐、画面、灯光、装置等元素都表达出一个主题,使展会活动的现场呈现更新颖别致。”

    殷致宁在集盒广场开有独立的制琴工作室,在工作室“闭门造琴”,需要耐得住寂寞,而参加户外市集,则让他找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交平台。“认识了好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互相交流,让我得到许多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在甬城,像Bala、殷致宁这样的本土青年艺术工作者还有许多。

    文创市集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就像“有眼市集”宣称的那样,致力于打造一个中国独立青年设计师集聚地,为独立设计师、青年艺术家、新锐手作人、艺术爱好者以及热爱美物的人们提供一个多元的展售、交流及创作的平台。

    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教授李建荣,则从激发年轻人投入非遗手工技艺传承热情、培养工匠精神的角度,对文创市集寄予很大希望,“我们学院开设了‘巧手妙作工作坊’,学生的非遗实践作品常常拿到天一广场、月湖盛园、老外滩等地方的市集去展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超越“卖东西”的概念

    为什么看似不起眼的市集,能够在繁华都市中受到追捧?傅瀛洲说,相比于传统集市,文创市集的内涵已超越了“卖东西”的概念,来逛市集的市民更多的是享受互动体验式的服务及与人交流的乐趣。在每场活动中,人们会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手工创意作品,还有卖体验式服务的,其中不乏充满生活情趣的各种新鲜小玩意儿。

    在吴东日看来,文创市集的兴起缘于当下传统商业的衰落,“要是换成10年前,在天一广场摆摊的代价不是被驱赶出场,就是缴纳高额的进场费,而现在我们把摊位引进来,不但不用缴费,还能向他们收费,这在过去是没法想象的。”

    市集的“粉丝”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那么,吸引他们的除了产品还有什么?吴东日认为:“是氛围,具体地说,市集是年轻人从线上走到线下的一个社交平台。”他进一步解释道,市集把过去简单、冰冷的钱物交换,变成了更具人文情怀的体验式消费及个性化社交,摊位上展示的不再是贴着价格标签、毫无温度的商品,而是凝聚着手工艺人心血和创意灵感的作品。顾客在欣赏、挑选、购买的同时,与物品的主人交流,领略它独特的原创性魅力。因此,“逛市集”成了时下年轻人的流行生活方式。

    走过国内外近40个城市的Bala认为,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宁波的夜生活氛围太淡了,而市集可以成为打造年轻人文艺社交圈、促进城市夜生活文化氛围的一个载体。

    未来发展空间更广阔

    不过,知名文创市集团队的几位负责人均表示,相对于上海、厦门、深圳等城市,宁波的市集明显还处于起步阶段。傅瀛洲说,“按照宁波现有的商业广场来计算,每年至少有500场文创市集的需求量,而我们最多能承接50场左右,发展空间挺大的,需要更多的同行参与进来。”

    吴东日说,各地的市集基本上差不多,高低之分无非在于市集的文化内涵。宁波的文创市集基本上还属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在深入挖掘活动主题、文化内涵及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方面,还缺乏统筹和引领者。他举例说,比如做一个端午民俗文化主题的市集,要去跟非遗保护等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一一对接、洽谈,“对接起来比较累,投入的精力相当大。如果政府部门能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我们做起来可能会更顺畅、更专业。往远了说,宁波也可以像上海一样,在华东地区打造文创嘉年华之类的品牌活动啊!”吴东日说。

    邵斌伟认为,宁波的文创市集在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方面,还有待下功夫。他建议在市集中注入更多的互动体验元素,另外还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市集的做法,引入诸如小乐队、街头艺人等演艺内容,强化市集的文艺气息。

    虽然尚有差距,但吴东日对宁波市集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他希望在宁波这个港城,文创市集能真正体现出海派文化特有的内涵,也希望越来越浓厚的市集文化,激发更多年轻人投入文创事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