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惠民:

沐浴在白马湖的清波中

朱惠民(黄文杰 摄)
朱惠民关于白马湖文派研究的部分著作
(受访者供图)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捧出了他研究“白马湖派文学”的第5本著作《白马湖文谭》。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刘延陵……30多年来,他读着这些教育家、作家的散文,关注他们思想的发展、行走的踪迹以及交往中的趣闻轶事,对他们和宁波的交集,更是穷根究底。

    赵淑萍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另辟蹊径

    1987年,宁波文化研究会成立,朱惠民是首批会员。在那里,他认识了钱念文、裘克安、徐季子、金涛、李燃青等文化学者,他们关注本土古典文化,注重古典文史的研究。后来,朱惠民注意到,20世纪20年代的浙东文化研究,还少有人涉足。而现代宁波文化史上有一件大事,那就是1922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不久便在上海、广州、郑州、宁波建立分会。1923年,经亨颐来宁波任省立四中(即今宁波中学)校长,文研会会员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刘延陵相继而来。他们不仅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还在宁波省立四中执掌教鞭。一周之中,他们三天在白马湖畔沐浴“山间明月”,三天在宁波奉化江边“吹拂清风”,欣然做“火车教员”。在经氏“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各界名流纷至宁波讲学,属文研会成员的,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望道、俞平伯。一时宁波成了文研会人杰荟萃之地。

    朱惠民非常喜欢这些名家的散文。他说:“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曾在中学、党校任教。我爱读这些教育家、作家的散文,我自己写文章,也是以他们的文风为典范的。”最初,他做了一个“朱自清与宁波”的课题,在研读朱自清日记时,发现他不仅常提到在春晖中学以及省立四中的同事,还提到与他们联系甚密的叶圣陶、弘一法师等。看这些作家的文章,思想有相通之处,文风、气息又很相近,于是,朱惠民依稀获得了一种流派观点。他决定研究这个作家群体。1986年,朱惠民在撰写的《夏丏尊先生与春晖中学》中作了如是论述:“丏师‘行文纾缓,毫无火气’,读来给人以朴素、平实之感。他的著述宛似平屋,既无华美装饰,又没大厦气派,不过平平而言。这种清淡平实的散文风格简直可谓之‘白马湖派’。”

    后来,朱惠民陆续出版了《白马湖散文十三家》《白马湖文派散论》《悦读白马湖派散文家》《白马湖文派短长书》等书。在不断的资料积累和发掘中,他的研究越来越系统,越来越深入。近几年,他把目光聚焦于白马湖作家群的丛刊《我们》。《我们》的编务地,恰恰就在宁波省立四中与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这点为许多学者所忽略。他的新著《白马湖文谭》正是从《我们的六月》《我们的七月》两本丛刊着手,力图展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些作家对宁波文化和宁波学子的影响。这两本丛刊和当时的《语丝》南北呼应,在新文学史上开风气之先。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力求补白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谈到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俞平伯等,一般放在20世纪20年代长长的一串散文作家名单中,没有“白马湖作家群”的概念,更不要说“白马湖流派”。但是,这些教育家的散文,求真、求善、求美,清雅俊逸,平淡冲和,给人以思想的启蒙,他们自成一派,加之他们和五四巨擘周作人的联系,在当年的文坛是形成一股风潮的。在现代文学史中,白马湖作家群应该有相应的地位。较早关注“白马湖文学现象”的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杨牧,他在1981年编选的《中国近代散文选》“序言”中将五四以来的散文分成七类,“白马湖派散文”成为其中一类。随后,这一说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朱惠民认为,无论从现代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地域文化发掘、弘扬的角度,宁波的学人和作家,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白马湖作家群。他几十年投入研究,积累资料,终于有了这一本本系统的著作,翔实地介绍白马湖作家群和他们的作品风格、散文特质。他深耕浙东文化史料,对这些作家的人文背景、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及其他诸多因素做了探究。他的研究不是寂寞的,30多年来,不断受到鼓励、促进。《白马湖文派短长书》出版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福辉为他作序,说他充分发挥了区域性本土文学、文化研究的特长,“区域性本土研究的特点,是材料新颖,富地方性,可以支持全国性本土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台湾学者张堂锜、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嘉良,对其白马湖文派的观点也加以肯定。

    曾经,朱惠民向香港《九州学刊》投稿,稿件录用后,主编还给他复信,说是夏志清教授审的稿。2006年,上海新闻出版局召开夏丏尊作品研讨会,夏丏尊的孙子夏宏宁特地跑来向他问好。这一切给了朱惠民继续研究的动力。

    朱惠民的著作有一个特点,擅长以散文随笔的方式进行研究阐述。出于自身的学养,也是因为白马湖作家文风的浸润,朱惠民的作品文通句顺,读来亲切。他查阅了许多资料,但论述时深入浅出。5本著作,不仅介绍了核心的作家、作品和他们的刊物,还细细地发掘、梳理了作家之间的关系,包括他们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他的作家研究,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置于一个群体当中去讲述,同时也折射了整个时代的文坛情状和文风文貌。

    除了白马湖文派研究,朱惠民还为宁波的品牌文化和美食文化做了大量的策划、宣传工作。他还有两部著作,那就是被列入浙东作家文丛的《书味醰醰——从宁波到白马湖》和《舌尖上的宁波》。“做白马湖文派的研究是寂寞的,因为太寂寞了,我有时也想热闹一点。”有文友称朱惠民既有文学的头脑,又有经济的眼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