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皎村新村一角 (陈朝霞 摄) |
汽车从荷梁线沿着盘山公路前行,公路两旁,一边是苍翠欲滴的连绵山峦,一边是波光粼粼的皎口水库。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幅纯美的浙东山水风情画立刻展现在眼前。 大皎村就位于四明山东麓的这一片青山绿水间。走进满眼绿色的大皎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立时生出“远离市井喧嚣、回归古朴自然”的轻松和惬意。 本报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朱燕君 史媛 40余年“绿色储蓄” 大皎村2004年由细岭、下塘、北山、南山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户籍人口有1020人,分散在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林间。说起大皎村的历史,不得不提与之唇齿相依的皎口水库。 “1970年皎口水库启动建设,大皎、细岭二村,除234户外迁,其余200余户举家搬迁至如今水库旁。现在大皎村修竹茂林,满眼绿色养眼养心,这是村民40多年如一日坚持封山育林,不乱砍一棵树的结果。”村党支部书记徐鹏辉介绍。 徐鹏辉说,刚搬迁时,村里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当时移民政策的局限性,所有村民异地建房,需要大量木材,各村为此大量砍伐树木。到1973年时,山林严重被毁,山上光秃秃一片。 1976年,村干部意识到,继续砍伐树木必将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于是,大皎村开始封山育林,自己培育杉树、松树树苗,每年春季植树造林,秋冬季培林,还组建了一支护林队,每天轮流在山里巡逻。 渐渐地,保护山林成了大皎村人的习惯。而1983年12月24日大皎村出台的一道“全面封山禁伐令”,严格保护和管理全村当时的4190亩山林,更显示了大皎村人保护环境的决心和行动。 翻开这份由当时村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的《关于林政管理政策的规定》,圆珠笔写的记录历历在目——全村对统营山、承包山、自留山统一管理,不仅对采伐计划、竹木销售、绿化造林、护林管理等有详细的规定,更对擅自砍伐树、偷窃、私自出售树木、故意或无意失火毁林和自家承包山竹木被窃等行为予以惩罚:“三年不绿化,收回承包山,并赔偿荒芜费;不得擅自砍伐,违者每百斤罚款5元;私自出售树木,每斤罚款0.5元……” “当时村民每天的收入只有0.3元左右,这样的惩罚力度可谓相当严厉。”徐鹏辉说,如今大皎村已经拥有12000多亩山林,耕地面积500余亩,森林覆盖率超过90%,正是严格规定全体村民“有义务管理,无权力采伐”,30多年来全村没乱砍过一棵树,才能通过“绿色储蓄”留住绿水青山。 期待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大皎村先后建成细岭皎溪河防洪堤工程、新建两座村民休闲公园和健身公园,添置健身设施。2008年,新村第一期86套住房建成,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 面对山清水秀的旖旎风光,大皎村更期待“绿色增能”。“细岭村以前是大皎乡政府所在地,曾经小学、初中、高中一应俱全,还有税务所、邮电所,非常热闹。”徐鹏辉表示,如今大皎村民收入基本靠茶园竹林等产出,作为水源保护地,大皎村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两难命题,如何将青山绿水化作“金山银山”,成为村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 村民龚和平从2000年至今,承包着40亩竹林,每年收获约1.25万公斤羊尾笋原料,可制成2500公斤羊尾笋成品,不仅价格远远高于市场平均价,而且供不应求,最远被带到国外。去年,他承包了45亩茶园,目前正在改造茶园,打算一部分生产传统有机茶,另一部分则生产时尚的抹茶。 在龚和平看来,大皎村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瞄准“山里货”,将其品质做精,提高村民收入。“别人的羊尾笋原料和成品比例为4:1,而我是5:1。在加工环节精挑原料,保证质量,自然受到欢迎。”龚和平认为,大皎村常住居民年龄大,居住分散,需要“抱团”发展。下一步,他还打算成立竹笋合作社,引领村民转变观念、“抱团”发展,实现“保护环境和改善民生”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