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你不理才,才不理你。”上周,“明州论坛”专栏刊登的一则时评,针对当下各地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抢人大战”,借用耳熟能详的理财金句,谈了人才引进和科学管理、培养、使用的重要性。由此,笔者想起了另一句话:“理财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一警示语,亦适用于“理才”。因为无论“理才”还是理财,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一个“理”字——要有科学的理念,要多一点理性。 现实生活中,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人们千方百计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理财也成了家庭“必修课”。可同样是理财,结果往往大相径庭。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却赔得血本无归。问题何在?就在于有些人的投资理财方式,背离了基本常识和道理,头脑发热、跟风炒作,只盯眼前之利,忽视背后隐藏的风险,弄得不好就容易“被忽悠”。 相对于理财而言,“理才”的风险其实更难把握。道理很简单,理财的收益率是大体可预测的,而引进人才的回报率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其“收益率”完全依赖于人才使用过程中的“增值”。找对人、用对人,可以迅速带动一个项目、一个产业;找错人、用错人,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这种风险,用某些专家的说法是“没有对冲策略可以化解风险,更没有可以简单量化的损益值来衡量”。确实,人才浪费,往往是隐性的,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又是长远性的。因此,对“理才”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谨慎对待。当下,应注意防止几种倾向。 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根完整的链条,杰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相应的岗位实践和人生历练。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如果更愿意挖人、抢人,偏重一时之用、不重长期培养,甚至是盲目跟风、互相攀比,那么,“快餐式”的人才培养使用理念,不仅容易导致人才恶性竞争,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长远发展。 贪大求洋。有的地方在招引人才过程中,对实际需求缺乏细致分析,一味追求“高大上”,误以为“档次高”的人才就能带来高效益,也不管自己能否“用得上”“留得住”。过度推崇“以财引才”、盲目招引高层次人才,极易造成钱财和人才的“双重”浪费。还有一种倾向是偏爱“洋才”,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只要手持欧美名校的毕业文凭,便可得到更多的垂青;对本土、本单位现有人才的发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贪大求洋”的结果,很可能是“招来女婿,气跑儿子”。 政策多变。人才政策当然要与时俱进,可有的地方是瞎折腾。最典型的莫过于北方某市,前不久人才新政出台后,短短4天里,就不得不给政策打4次“补丁”。一头是当地主管部门信誓旦旦承诺:“政策不会朝令夕改,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另一头中介机构则放话:“政策变得特别快,一天一个准儿”。政策朝令夕改、变来变去,让人无所适从,损害的只能是一个地方的人才环境。 重抢轻用。有的地方引才舍得砸钱,你年薪50万元,我就给60万元;你给100平方米的房子,我就给更大面积的。可人才抢来之后,后续如何科学使用,如何实现与岗位的有效匹配,却缺少管用的办法,造成人才的引用错位、安置不当。花了高额成本,却没达到预期效果,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引者没有用武之地,自然也是“受害者”。 “理才”多一点理性,说得直白点,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人才识别、引进、使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一方面,要切实从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来选才、引才、育才、用才,不赶时髦,不贪多求名,不跟风炒作,不被眼花缭乱的市场所左右,力争使各类人才为我所选、为我所用、用好用活。同时,要建立更为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近期、中期、远期的人才规划,聚焦需求,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地聚才引智,以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用之有效的目的。要通过更为严格的考核手段,进一步提升引才、用才的绩效。 “理才”是一门科学,在“抢人大战”的背景下,多一点理性,是完全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