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创新助力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殷聪 摄) |
本报记者 殷 聪 通讯员 储昭节 由于穿上了用新材料制成的特殊服装,参加“北京八分钟”表演的演员们在平昌的寒夜中翩翩起舞;归功于石墨烯电池材料关键技术的突破,未来的手机只需要几分钟便能充满电,而且待机时间更长…… 新材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每一步创新,都为相关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奠定基础,引领方向。 去年年底,我市在国内率先出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市级补贴实施办法,帮助新材料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广应用,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企业发展的“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难题。 目前,我市已有18家新材料生产企业投保,保费2735.79万元,参保新材料产品涉及石墨烯、磁性材料、光学膜材料、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等22种,保险金额超过9亿元。 保险护航 新材料加速研发推广 “有了保险,公司在新材料推广应用上变得更有底气。”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亚东告诉笔者,自今年一月购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险后,公司加快了太阳能背板膜的市场推广速度,预计今年该产品的销售额可突破一亿元,同比增三倍。 新材料是宁波重点发展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实际发展中遇到了研发风险高、初期市场销售难、客户不信任等问题。为了帮助企业克难攻坚,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宁波保监局等部门在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基础上,结合宁波实际,创新推出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 该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包括质量险和责任险两部分,其中,质量险对刚刚研发上市,因质量缺陷导致修理、更换和退货的新材料产品进行理赔;而责任险主要对因产品缺陷造成的用户损失和在研发推广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亡进行理赔。这种双管齐下的保险方案,极大地减少了企业研发和产品推广的风险,从而增强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随着“新材料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宁波新材料企业享受到政策的红利。“新材料进入市场的初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应用、测试、评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户使用新材料也存在较大风险。”宁波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邬柏儿介绍,有了“新材料险”后,公司立刻投入近250万元购买保险。现在,保险补偿机制打消了购买者和使用者对产品的顾虑,解决了“好材不敢用”的问题;其次,发生损失时,企业还能获得经济补偿,保障了企业的资金运转和健康发展。 重定《目录》 让更多企业迎接“风口” 某国际一线品牌的高档碳纤维公路自行车由于使用了国外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只有2.5公斤,但售价高达9万元。如果使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整车售价可以大大下降。但是,出于对国产碳纤维质量的担心,我国代工生产的一线国际品牌自行车基本选用进口材料,从而大大影响了国内企业研发碳纤维的积极性。 新材料发展之所以面临“卡脖子”问题,主要是因为重点新材料的质量有待提高,此外研发有时与应用脱节。“新材料进入市场初期需要经过应用考核,资金、时间成本较高,用户使用也存在较大风险。”市经信委原材料产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保险杠杆的出现,将企业的研发与应用“捆绑”在一起,降低风险的同时,也极大地节省了成本,从而让更多企业可以放心地站上创新的“风口”。 该负责人说,为加快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激活、释放下游应用的有效需求,我市“新材料险”在工信部编制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基础上进一步扩容,除了国家目录收入的相关新材料产品外,还结合宁波实际,增添了“量子点膜”“PTFE水处理膜”“ECO改性聚氨酯混凝土”等国际领先的“宁波智造”新材料。比如,针对我市重点支持的八大千亿级产业,我市编制的《宁波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7版)》在石墨材料领域就增加了石墨烯粉末、石墨烯散热涂料、电池用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等品类。 此外,与国家及其他省市的补贴政策相比,宁波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贴的范围广、力度大,企业操作更为便捷。比如:参保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的企业,可申领的保费补贴至少超过保费总额的80%;签署保险合同后便能申请补贴,减轻企业负担…… “新材料保险是打通新材料与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该负责人告诉笔者,下一步,市经信委将加快重新制定《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力争下月推出。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保险补偿机制中企业用户的服务力度,在国家政策基础上适当扩大保险保障范围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