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漾山村日间照料中心送餐车出发。(朱军备 摄) |
炎炎夏日,时近中午,在慈溪市宗汉街道漾山村的日间照料中心,有几位老人在聊天,几位师傅正在烧菜。“这里的饭菜供应50位老人,其中40位需要送餐上门。”村干部说。 中午时分,在附海镇日间照料中心,有10多位残疾人在吃午饭。送饭菜的三辆电瓶车和一辆摩托车正在路上。“需要送饭菜的老人已有90位,大多数是低保户,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该中心主任岑雪珍说。 像这样给老年人烧饭送菜的日间照料中心,在慈溪市已有90家。截至去年底,慈溪市已建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331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家。 “区域养老、日间照料、居家服务,构成城乡养老一体化服务设施网络,6450位困难老人享受了服务。”慈溪市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主任范如伦说。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陈丽娜 精准养老,闯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养老新路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日益老龄化、高龄化。2017年底慈溪全市60岁及以上老人有271240人,占总人口的25.76%,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40749人,占总老年人口的15.02%。慈溪市老龄化程度居全省前列。 令人尴尬的是,不少乡镇敬老院却乏人问津。数据显示,慈溪市敬老院平均床位入住率为44%,最低的仅20%。而建一张床位的成本需20万元左右。 农村老人为何不愿意到敬老院?范如伦说,一是没有钱,去敬老院每月最低也要1500元,而农村老人每月才六七百元养老金;二是观念问题,认为进敬老院是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三是,敬老院地处僻静,与老人喜热闹、怕孤独的生活习性不符。 如何走出一条既让老人喜欢,经济上又承担得起的养老新路?三年前,慈溪市进行了大胆探索,走上精准化养老新路子。 第一步,将全市分散在各乡镇的五保户集中在民政局直管下的两家养老机构。第二步,撤掉所有乡镇的敬老院,并投入6000万元进行改造提升,建成区域性的养老中心、老人公寓;第三步,政府托底,开放所有的养老机构,并在乡镇、村社设立日间养老照料中心。 “城乡养老最大的问题是吃饭,其次是理发、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料理,此外是文化娱乐活动少。”范如伦说,城乡日间照料中心首先要解决好老人的吃饭问题,对于不能自己来中心就餐的老人,就送餐上门。每人一月收费300元,可享受用餐、理发、洗衣等各种上门服务。经费不足部分,由政府贴上。 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由谁来办?慈溪市不搞一刀切,而是实行多元化投资,允许个人、企业、团体、镇村集体出资兴办,也允许参照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办民营模式。无论何种形式,都需符合标准,而基础建设补助、运作资金补助一视同仁。 让老人乐享晚年,打响“慈爱家园”品牌 慈溪市制定并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规范》,分AAA、AA、A三档,星级越高补助越多。同时,政府购买服务时,也体现精准化。有工作人员岗位补助、城乡低保老人安托养补助、城乡低保老人就餐补助、困难家庭老人养老补贴、高龄空巢老人服务补贴等。 从2014年起,慈溪市开启城乡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并连续三年列入慈溪市惠民实事工程。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每年投入养老资金达2700万元,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投入超8000万元。 走进慈溪市的随便哪一家AAA级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社区面积必然不少于400平方米、城区不少于300平方米。而“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精神慰藉、法律援助”是必备的五大功能。 “让老人过好每一天,是我们养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范如伦说,为此,慈溪市打出“慈爱家园”品牌,对日间照料中心的外墙、标牌标识、送餐车等进行了统一设计,便于老人识别。目前,近百辆统一形象的送餐车穿行在慈溪的大街小巷。城市社区配以多功能电脑室、图书室等,农村以棋牌类等为主,还有各种运动器材。在让老人吃饱、穿得干净之外,还借助社会力量,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让老人快乐起来。 眼下,通过“互联网+居家”模式,慈溪市正在进行智慧化提升,一个全省首创的打卡、计分式的养老管理智慧服务信息平台正在开发之中。今后,慈溪市的养老服务将更扎实,养老管理将更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