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读书

    孙文辉          

    读书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许多地方,人们常把去学校学习称作“去读书”。这个称法非常亲切,也非常朴素,它告诉我们读书是学习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一种方式。即便时移世易,也没有人会说“我去学校刷题”。

    不过,谈到读书,人们总有太深的误会。常有家长或同学问我:作文写不好,怎么办?我总建议,别老想着写,多想想读,读到欲罢不能,写作便自然而然了。但人们总是太性急,读了几本推荐的书后,发现作文依旧写不好,便怀疑起读书的功效来,它暴露了我们文化中的一种劣根性,即实用主义。这种文化理念总在喋喋不休地强调,做任何事情,务必先问问有什么用,而且是当下有什么用,能不能当饭吃。于是,读书这样一件美好而又丰富的事情,被降格、简化为实现写作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了。

    其实,读书与写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内化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千万不要把它们劈成两半:一个沦为手段,一个贬为目的。如果这样的话,读书就会使人厌恶,写作也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其实,读书不是让它成为某个具体目的的敲门砖,而是让它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空间乃至生命空间,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和眼下的世界保持某种超越感。

    读书,不是要去记住什么,而是要凭一己之生命去悟得什么,进而开阔视野、变化气质,构筑起一个深刻而又丰厚的精神园地。写作的道理,也是如此。说到底,写作的问题不是语言运用的问题,而是情感厚度和思想深度的问题。情感单薄的人写不出丰厚的文章来,感受迟钝的人写不出细腻的文章来,识见肤浅的人同样写不出深刻的文章来。可以说,读书与写作是精神世界这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切割,也不可能切割。

    当然,就方法层面而言,读书总有一个读什么的常规问题。曾有同学对我说,他把老师推荐的文学名著全读过了,但作文还是写不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读书和写作虽然统一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可以相互替代、彼此兑换的。你读《论语》,不大可能就写出《论语》来;你读鲁迅,也不大可能就写出辛辣杂文来。况且,读谁而写得像谁,也是一种奴隶的读写方式,大可不必。其实,限于我们的阅历、学识和天赋,光读文学名著是不够的,还需深入阅读与此相关的研究著作,也就是借助他人之眼来深度考察名著及其世界。有了金圣叹的点评,《水浒传》的许多好处就容易看出来了;有了周汝昌、余英时等红学家的讲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人类的基本困境也清晰可辨了;有了顾随、叶嘉莹等大家的诗词鉴赏,原先因熟视而无睹的诗词世界便惊艳起来;有了竹内好、敬文东等学者的卓越研究,鲁迅身上的黑暗意识和绝望感便有了丰富的意味。

    年轻的朋友,生命太过美好,让我们觉得无论以哪种方式度过,都像是在浪费;而能让这种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方法之一,就是读书,读有意味的书。唯有读书,我们的生命才能既充实又轻盈,摆脱蒙昧,也避免在人世被迫生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