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边“下泥顽”

    卢纪芬           

    家乡的山岙门口浅海泥涂里,生息着许多贝壳和无鳞小鱼,退潮后去捕捞这些小海货,当地通称为“下泥”。

    靠海吃海。多数家庭的男孩大凡上了十岁,就被父兄或下泥师父带到泥涂,手把手传授整套的下泥技巧。半年或一年满师,这批小孩自结群体以此为业,只要不刮风下雨,潮潮去下泥,日日满篮而归,乐得长辈们昵称他们“下泥顽”。我在此不妨称其为渔童。

    孩子们总是爱玩海的。傍海人家,渔童一个个头戴小草帽,赤脚,腰带扎得很紧,别一把小网兜,挈一只或两只下泥专用篮,嘻嘻哈哈,大呼小叫,聚在海塘下泥埠头等待潮水退尽。

    望不到边的泥涂其实一垄垄的不一样。出海塘五六里,那一带泥深过膝,泥上有一层薄薄的浅水。学过下泥的人,透过水面就会看到蛤蜊、蚶子、香螺、泥螺等不会筑洞的小海鲜,弯腰伸手捞起就是。渔童们跋涉往返,不时捡拾,一只又一只。

    但大多数的小海货会筑洞,把自己深藏,譬如小小一枚蛏子,能打筑纵深两尺的坚固细管状洞穴。它从不出洞,唯有在退潮时才升至洞口吸纳新鲜泥水。洞口有两个小孔,渔童称为“蛏子眼在眨”。它的吐纳引起了水面小气泡不断,就会被捕捉者发现。

    捉蛏子,不叫捉,叫“撴蛏子”:袒出右肩衣袖,跪下右腿,并紧手指,往眨眼的蛏子洞直插下去。

    蛏子后退,逃到洞底再无出路。此时,渔童的整条手臂已入泥,几乎斜卧在泥水中了,如此手指才触到硬邦邦的蛏子。洞壁里满是碎石子和碎贝壳,手臂刺痛难当,更因为洞小无法屈指捞取,恐将它捏碎了,于是只能智取:猛地将手臂往上一缩,一股吸力把蛏子吸出了洞口。

    试想,若要撴到半篮的蛏子,费时、费力,全身泥水淋淋。况且这泥涂蛏子的洞穴并不多,还须细细寻觅。常撴蛏子者,其右手明显粗大于左手,疤痕累累,关节僵硬。职业病哎!

    望潮,在我家乡的泥涂里属稀罕物种。它是种奇怪的生物:软体无壳,体如一枚鹌鹑蛋,生八只纤细带吸盘的脚,足有一尺长,如一缕丝带。它的洞穴弯曲复杂,比蛏子难撴多了。在一群渔童之中,会撴望潮的仅三两人。人家要办大酒席,专向他们订购,他们被人们封为“望潮王”。

    “白弹”是有细鳞的白色小鱼,用咸菜煮着吃,特鲜。此鱼也深藏洞中,很是稀奇。“白弹”浑身滑溜,弹跳力强,别说在洞中难捕,即便在洞外也捉它不住,只能智取:用大块烂泥将它闷牢,或堵住洞口使其昏迷,再慢慢捉它。

    “麦鱼”,只有两粒小麦接起来那么大,麦黄色。无须去内脏。半碗鱼,可用乌葱一斤余,素油烤松。上桌时,以小碟盛少许最为细巧。食者若是内行人,就先用筷尖头夹一截乌葱慢慢品尝,宛如品好茶。

    “麦鱼”的洞穴纤细盘回。人的手无法入泥去辨别是鱼还是泥。好在其爱美,会制成几粒小泥丸,装饰自己的洞口。有经验的渔童瞪大眼睛细查,看到有小泥丸,就会欢叫“麦鱼花”,原来你在这儿呀!

    抓“麦鱼”要用足踩踏,最稳当的是师徒联手,一人在其洞口踩踏,一人静观其变。忽见不远处喷出一股细细泥水来,那就是麦鱼洞的另一出口,快速以双手掬泥水,细看手心中有无蠕动之物,谨防它从你的指缝间溜走。要捕获半碗“麦鱼”,非得一个潮时(半天)不可。

    渔童的“下泥篮”中花花色色小海货通称为“下泥货”。上岸来到村口,许多阿婆、大妈提着稻米或麦子、番薯干,来向渔童兑下泥货。自己村里人无须用秤称,你给我一小包粮食,我给你一大包蛏子;你要蚶子还是蛤蜊?还有青蟹、黑白弹涂?下泥顽足以自食其力了。

    下泥生涯也就四五年,上了十六岁开始学农田耕耙播种把式,上了廿岁学出海打鱼……所以,渔夫都是渔童出身。

    不知哪年开始,这一大片海涂被填平建起了工业区。泥涂消失了,老家的下泥顽,也就这样消失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