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民族小花”插上“成长的翅膀”

我市着力破解流动少数民族新生代融入成长难题

谢墅社区组织“民族小花”开展“小农夫”实践活动,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胡幼雁 摄)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民族小花”在“第二故乡”快乐体验水果采摘。
(厉晓杭 胡幼雁 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近年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融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少数民族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特点。这些“民族小花”,要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成长融入,可谓困难多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之一,我市现有少数民族54个,少数民族人口42万余人,其中流动人口40.8万余人,未成年人有8.5万人,是典型的输入型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如何尊重差异,破解少数民族新生代融入成长难题,宁波正在探索全新的路径。

    本报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陈未鸣 王雯 

    少人管、融入难、心理素质欠佳

    “民族小花”面临“成长的烦恼”

    就读于北仑区小港街道新棉小学四年级的蒙古族学生余同学曾一度非常苦恼。她的父母是双职工,每周只能休息一天,陪她的时间非常有限,平时由奶奶负责她的学习生活。可她的奶奶不识字,存在严重代沟,她时常觉得很寂寞。

    像余同学这样的情况,在我市流动少数民族家庭中并不少见。不少家长对子女存在“期望度高、关注度低”的现象,亲子关系疏离。

    更为确切地说,年轻的流动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为城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逐渐将自己定位为“新城市人”,渴望享受同城待遇。尽管他们自己的教育程度不高,却希望子女能在城市里更好地生存,因此在子女受教育方面要求日渐提高,不仅希望孩子“有学上”,还希望他们“上好学”。

    然而,由于家长自身素质、工作繁忙等原因,每周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较少,对孩子的学习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的高期望低关注,造成了下一代在心理、性格和学习上的诸多问题。少人管、融入难、成长烦恼多、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少数民族新生代这一群体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大多数少数民族家庭经济上并不宽裕,加上孩子受到的关注度低,社交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叛逆等心理,急需进行引导。”北仑区小港街道谢墅片区党支部书记、谢墅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宋颖认为,流动少数民族新生代从小在流入地生活,有的直接在流入地出生,对老家依赖感减弱,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增强,融入本地社会的愿望强烈。而“两栖人”“城市边缘人”的身份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引起社会问题,需要从各个层面给予关注。

    家庭、学校、农村、企业、社区

    构建健康成长体系一个都不能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人口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其中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向东部和内地城市大规模流动。有关数据显示,全国2亿多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十分之一。这一流动增加了城市活力,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课题。

    北仑区小港街道谢墅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紧邻多个工业园区,外来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目前该社区拥有流动人口2万多人,户籍人口5000余人,其中流动少数民族同胞1500余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24个民族,共有流动少数民族未成年人151人。

    近年来,我市以破解“融入难”为重点,率先在谢墅社区开展试点,逐步构建以“家庭成长、学校提质、农村融入、企业体验、社区服务”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流动少数民族新生代健康成长体系,获得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谢墅社工在联系走访时发现,每到放学时间,河道、村道旁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嬉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了解得知,这些孩子的家

    长多为双职工,他们在放学后至家长下班前的两个小时内无人看管。为此,社区从2016年起开设了“56小花”欢乐吧,采用“课后托管+素质拓展”形式,充分拓展服务内容,涵盖书法、剪纸、摄影、绘画等项目,服务时间在周一至周五课后的基础上,增加了周末两天。每逢招生时,家长们蜂拥而至,名额常被一抢而空。

    苗族女孩张宁茜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一次的越剧课和欢乐吧的周五主题班,作为欢乐吧的“吧长”,她还主动结对辅导低年级小朋友;土家族少年蔡文昊的妈妈多次向社区负责人反馈,她的儿子自从参加欢乐吧课后辅导班后,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改掉了原来调皮捣蛋的坏毛病,进步特别大。

    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柯静君介绍,开展融合工作,主要由社区统筹辖区资源,做好顶层设计,以家、校、村、企、社为五大平台,开展多元化服务。“在家庭层面,有少数民族下一代家长联谊会、‘56小花’亲子社;在学校层面,有‘手拉手互助’项目、民族联谊站;在农村层面,有‘56小花’农夫体验营、‘民族小花’春泥团队;在企业层面,有‘企业体验岗’‘红石榴’企业家爱心联盟;在社区层面,有‘民族小花’关爱基金会、‘56小花’欢乐吧等,并依托社会组织开展主题化项目化运作,应该说整个体系覆盖较为全面。”

    爱心人士、社会组织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期待更多关爱

    整合本地农村、企业、社会资源,为流动少数民族新生代提供多元化的平台和渠道,是“民族小花”加速融入的有效途径。

    在小港新棉村,爱心企业家徐伟东热心公益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徐伟东听说附近村子里有个身患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母亲也生着病,家里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支撑。徐伟东特地到社区打听,得知确有其事,且在整个区域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不乏类似的情况。徐伟东说:“个人帮扶终究是有限的,在村、社区党支部的牵头下,我们组成了以区域爱心企业家为主力的爱心联盟,共同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学生。”

    而北仑区大碶街道学苑社区则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与宁职院新疆班和明港中学内高班结对共建、资源共享、议事共商、活动共搞、品牌共创。

    在我市,不少地方还主动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途径,积极实施“外来流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少数民族青少年社区融入”等公益项目,并引入专业社区工作方法,以小班化、精品化形式吸引他们参与文化公益活动,让“民族小花”绚丽绽放。

    北仑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陆亚芬认为,通过多方协同参与,建立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系列机制,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活动场所、辅导师资等得到充分整合和共享通用,让各族未成年人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才能有效实现共居、共融、共学、共乐。

    国家民委有关领导日前在我市调研时也表示,宁波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工作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散杂居地区,能够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认可很不容易。谢墅社区“小手牵大手”的民族团结工作理念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值得学习和参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