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文治《江南春早》 |
 |
吴作人《祁连山下》 (方向前 供图) |
方向前 近日,《大师窖藏——近现代名家绘画系列展》在宁波美术馆展出,展览汇集了二十世纪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性画家50余件精品力作,可谓是近一百年来中国画名家名作的大聚会。这次展览作品所选择的画家占了二十世纪重要画家的近半,其中包括了近代所有重要画派,诸如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金陵画派、浙派等等。因此,通过这个画展,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画的风貌,画家的不同风格流派、笔画技巧乃至他们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思想内涵。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通过展览,人们还能深层次地看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画从元代始,被逐渐封闭在士大夫与贵族的狭小天地里,绘画成了贵族化的艺术,所表现的题材大多为“风花雪月”“弹琴吹笛”之类,极少描写作为社会主体的劳动人民及其与现实相关的生活。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开始在题材、技法甚至思想等不同层面出现了革新与变法。 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品内容贴近生活与现实,反映时代精神,不少画家具有家国情怀,与时代共呼吸,与国家同命运。这次展览的作品,其创作时间大部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之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救亡”是画家所表现的重要主题,有责任有良知的画家们开始担当起反映现实、警醒世人的重任。如徐悲鸿的《奔马图》,创作于1947年。“白石虾悲鸿马黄胄驴大羽鸡”,这是上世纪画坛广为传颂的一句话,画马是徐悲鸿的绝招之一,也是徐悲鸿中西融合的成功典范。中国文人画讲究托物言志,这幅奔马图,以马抒怀,表现人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发奋努力,来拯救苦难的旧中国。徐悲鸿画的马从不膘肥,瘦骨嶙峋、放浪形骸,是一匹野马,也是画家人格的写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祖国新面貌,歌颂伟大建设成就、歌颂先进、歌颂时代成为中国画的主旨。因此,这段时期画家由原来“师古人”的传统创作理念,转化为强调“师造化”,在面向生活、面向现实的创作理念引领下,他们深入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重视写生,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展览中的很多作品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如金陵画派重要代表宋文治的《江南春早》,是他游苏州归来后,根据记忆于1964年创作的苏州水巷小景图,是画家中年时期的精品力作。作品笔墨劲健、意境灵奇、格调清新,画家取苏州水乡一隅,繁忙的船只穿梭其中,河边层层叠叠的民居照映出祖国的新风新貌,大片粉红色的桃花显得生机勃勃,一派春天的江南水乡风光。又如长安画派主将方济众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高峡出平湖》,取材于西北山区,“以形写神”,描写高山上的平湖,表现了祖国的山河新貌,体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人定胜天的精神。另一位金陵画派代表钱松嵒所作的《古塞驼铃》,描写的是北方的山河,巍巍雄壮的山姿,衬托出蜿蜒不断的长城,山谷下行走的骆驼与气势磅礴的长城上下呼应,壮阔、生动,表达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思想的传入,冲击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观念,尤其是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传入,活跃、丰富了传统的审美理念。中国绘画在这个特殊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绘画技法,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再加上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了中国画家新的历史使命,所以在笔墨语言、内容题材、形式面目等方面,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出现了诸如海上画派等许多地域性的绘画流派。 展览作品在风格上大致可分为两大体系,即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每个体系内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中西融合派的代表画家有徐悲鸿、吴冠中、刘海粟、林风眠、朱屺嶦、吴作人、萧淑芳等。这些画家最早接受西方绘画的熏陶与实践,有扎实的西画功夫,在油画创作上有出色的成绩。后来,他们转向中国画中西结合的研究和探索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推动了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由于创作手法与观念的不同,上述画家又可分两类,如吴冠中、林风眠属现代型,而吴作人、徐悲鸿等属写实型。 吴冠中创作于1978年的《冬雪》,表现的是北方雪景。画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油画创作转为中国画创作后,力图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中国画的现代精神,探索中国画中西融合且具有民族性的道路。这件作品运用西画的一些技法,与中国画的材料工具以及笔墨技巧相结合,表现了北国美丽的风光,有很强的现代感,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距离。不过,吴冠中的中国画,在某些传统派画家眼中还存在一定争议。写实派画家吴作人创作的《祁连山下》,是他深入西北荒漠考察后的艺术成果。吴作人用西方绘画的传统技巧,与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情趣相结合,运用透视、明暗等西方艺术造型之特长,来改造中国画,其水墨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祁连山下》辽阔的祁连山及雄壮的驼队,勾画出雄浑、质朴、苍莽的沙漠气魄,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作品不但表现了“美”,同时也展现了“力”,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领域。至于朱屺嶦、刘海粟等中西结合并转型比较成功的画家,无论西画水平还是传统中国画修养,都是十分出色的,在近代画坛影响很大。 展览的传统派画家中,有古典传统型与写意传统型。古典传统型画家有高度的写实能力,技法笔触细腻,强调境界、情趣,作品格调高逸,清新天真,如宋文治、张大壮、王雪涛、陶冷月、田世光、汪慎生等;写意传统型画家则风格纵逸,注重个性抒发,不求形似,有较高的人文学养,他们在技法上更多地取法明清,如吴昌硕、齐白石、石鲁、陆俨少、吴茀之、李苦禅等;传统派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并取得了不俗成绩,不少画家有自己的“绝活”,如陆俨少的“云水”、黎雄才的“画松”、王雪涛的“小写意花鸟”、张大壮的“没骨画法”、陶冷月的“月光画法”、李可染的“牛”、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陈大羽的“鸡”、李苦禅的“鹰”、周思聪的“荷”等等,在近现代中国画史上具有鲜明的“标识”性。 艺术具有“审美”和“教育”的功能。当下我市正在大力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一个城市整体格调的提升,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和艺术。这次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不少好评,愿宁波多举办一些高质量的展览。
|